兩岸新時代》90後大學生眷侶的七年有機農創路

河北承德戀鄉農場的任盈盈和溫志強是一對九零後夫婦。常去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集友。(作者提供)

食通社說:河北承德戀鄉農場的任盈盈和溫志強是一對九零後夫婦。常去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集友,也許會注意到他們總是笑臉迎人,還經常帶着女兒可兒來趕集。可兒出生的前一天,他們還在市集出攤,而現在可兒已經三歲半了。

這也正是戀鄉農場的縮影,他們以家庭爲基礎,從事農業生產。盈盈負責種植技術、對外銷售和客服,志強負責養殖技術和趕集。同時農業也見證了他們一家人的成長。從八一農墾大學畢業後,盈盈和志強先在北京的有機農場工作。幾年後,他們回到志強父親的老家承德平泉,創辦自己的農場。在務農七年的時間裡,他們經歷了怎樣的酸甜苦辣,讓我們聽聽他們自己的講述。

一、兩個人,從學校到農場

我和志強是在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認識的。我們學校主要是往黑龍江的大農場輸送人才,所以我們最開始想到畢業之後去做農業,也是去大農墾大農場。我學的是農學,志強學的是工業設計。

當時家裡人不同意我做農業。但是我說,無論到什麼時候,人都要吃飯。做農業,種得出自己的食物,那麼無論大環境如何變化,我都能有口飯吃。

志強是農村的孩子,看見過父輩的辛苦,所以一般也不願意留在農村種地。我說我們做和他們不一樣的農業: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搞有機種植,還可以用有機的方式去養豬和雞。因爲人們都開始重視常規農業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要吃不喂飼料的雞蛋和豬肉。正好他對養殖有想法,我對種植有想法,我們就開始夢想在東北自己承包一片地,做一個農場。

也是偶然的機會,我倆在CCTV4《走遍中國》上看到了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看到他們也說「有機農業」,和我們想做的東西是一樣的。那時候我們倆還沒畢業,就來到北京,先是在平人農場幹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決定自己出來開農場。

因爲做有機農業也要在北京周邊,我們就回到了志強父輩的老家——承德平泉。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給農場起名叫「戀鄉」。

平泉離北京有290多公里,要比北京冷涼,冬季的陽光特別的足,土棚裡溫度更高。這種氣候差異讓我們可以和北京的農場差異化生產,在時間和品種上都有優勢。

農場在兩山環抱的一個小平原裡,景色特別好。這也是我們選址時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農場總面積50多畝,可以種植的有26畝,還有一片30多畝的樹林,我們會在那裡面養殖。

我們是一個很典型的家庭型農場,家裡一共五口人,我們一家三口,加志強的父母。我們還有兩個長期僱工,一個阿姨管大棚,一個阿姨管動物。夏季拔草工作量大,還會臨時僱工,搶收時還會僱更多人。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先是小規模種植香菇。那時我們就在樹林露地和簡易的蘑菇棚裡種香菇。因爲資金特別緊張,我們都是一點點投入,買二手的舊鋼管,塑料薄膜,還有遮蔭網來建棚子。在香菇之後,我們慢慢增加了蔬菜的品種,也開始引入動物,因爲我們一直想做一個綜合的技術型農場。

二、缺少幫手:在農村僱工的困難

做農場,最根本的就是要自己掌握技術。每一年的苗子都是我一顆一顆種植的,每一茬口該種什麼、什麼時間種都是我來做計劃。但是由於孩子越來越大,我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就經常帶着我姑娘在地裡幹活。我們原來也想把一些工作分出去交給工人去做,嘗試過讓工人育苗,但是他們不能像我這樣細心管理,出苗率等各方面都不太行。

真沒想到,在我們家工作的叔叔阿姨們,沒有上過學的概率會有這麼高。叔叔阿姨一般是50多歲,在我們家工作年齡最大的是64歲。他們也是小的時候家裡窮,有的能上學,有的不讓上學,所以導致他們不識字、不認稱,打包這些工作都要我自己來弄。

和他們打交道很容易出問題,得一遍遍溝通處理。有一天我讓一個阿姨到那邊去把大白菜拿來,結果她砍回來一些正在包心的娃娃菜。

他們自己只種蘿蔔、土豆、白菜,豆角這幾種菜。我們種的東北油豆角,他們沒有見過,也不知道多大的是成熟的,有時候會在豆角很小的時候就摘下來,但其實油豆角可以長到很大。

我們也找不到比他們再年輕的人。在農村,40多歲的在家照顧孩子,不出來做農活。再年輕的像我們這樣30多歲的,全都遠離農村,可能從小到大連自家的地都沒去過,更不要說做農活了。

有時候我們想找個會電腦的年輕人來幫我們處理訂單,這樣我們能把更多精力投入生產。但是在當地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所以現在農場的大小事務都要我們倆親力親爲。

三、不用農藥,怎麼對付雜草和病蟲害

我是學農學的,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懂。在上學的時候,我們學到的有機農業,就是課本里一句話帶過的事兒——「有機農業指的是什麼什麼」。一句名詞解釋就完了。

對於有機農業可用的、處理具體病蟲害的方法基本上沒教過。所以在種植過程中,我們不斷遇到新的問題,就不斷積累經驗,不斷學習,尋找新的處理方法。

因爲我們做有機農業,不使用任何的除草劑,地裡的草只能全部靠人工除,所以每年我們用工最多的環節就是拔草。比如每一茬花生至少要除四遍草,像今年這種連續大雨,還不止四遍。有的時候可能這一片我還沒除完,下一片就已經長出來了,感覺就像在草地裡種莊稼。草根本除不淨,頂多就是我覺得這片草太長,耽誤植物生長了,就趕快除除。

因爲不用農藥,這幾年我們也嘗試了很多的方法來殺蟲。

2017年爆發的棉鈴蟲害,我們的西紅柿減產一大半,前三串一點沒有收穫。我們僱人來捉蟲,那些阿姨們說,你們不要捉蟲了,這還不夠人工費的,還不如直接都拔了。那個時候之前我們倆商量,我說別拔了,你用人工把蟲子趕快捉掉,不管多大多小的蟲子全部捉掉。柿子也不要掐尖,讓它再繼續往上長,把下面遭遇蟲害的全部都拔掉。這樣至少我們還能得到一半的西紅柿,要不然那年就是顆粒無收。但是即使這樣也損失了六七千斤。

從那以後我就特別關注蟲害,雖然後來再也沒有這麼嚴重過。比如今年我在柿子上面發現有蟲子,每天早晨我就讓幹活的工人什麼都不幹,先抓一遍蟲。

但是也有解決不了的病蟲害。2019年的時候,我們遭遇了病毒病,到現在還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常規農業可以打專門管病毒的農藥,但是我們不能打,就只能控制溫溼度,一旦再遇到惡劣的天氣,就完全沒有辦法。

還有香菇上面的蟲害,基本年年有。有的時候爆發起來,香菇被它咬得千瘡百孔。但是我們倆到現在也沒有發現到底該怎麼處理,泡水,冷凍,都不行。去年我們曬了一批香菇幹,但是後來我們發現有蟲子曬到裡面了,香菇都曬乾了,它竟然沒曬死。最後沒有辦法,去年曬的香菇我們一點也沒賣。

好在經過努力種出有機食品,品質還是可靠的。有經銷商拿我們的菜去做檢測,各種農殘都是零檢出,什麼有害物質都沒有。這也給我們一個定心丸。因爲雖然我們不用農藥之類的投入品,但是我們也不知道究竟我們的產品怎麼樣。這樣檢測下來,我們也知道我們做的完全沒有問題。

四、天災難免,但依然樂觀

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是自然災害。像今年連綿的陰雨天,造成我們不少品種絕產絕收。雞沾水之後,就容易感冒生病,成批地死掉。很多顧客想買我們的雞蛋,但我們實在沒辦法滿足。所以我們現在也在關注氣候變化,因爲就怕這種極端異常天氣。

種蔬菜,時節最短的葉子菜要一個月;最長的果菜從育苗到收穫,需要四個月。遇到自然災害,重新再來的話,這一年就過去了。

有一次在市集上,有個顧客跟我說,從你們發出來的水災風災的照片,看到今年你們損失挺大,但你怎麼還能這麼開心。我說,因爲自然災害是天災,我沒有辦法,我只要把我能做的做好就行了。遇到問題,想辦法做好我能控制的事情,盡我最大的能力去解決就可以了。

五、這些人,伴隨農場成長

前年,我們資金特別緊張,就發了一個招募會員的公告,會員提前支付買菜錢,能享受一些優惠。其實就是一種衆籌。

讓我們感動的是,好多人並不是看上我們的優惠,就直接把錢打過來,說你拿去用,反正到時候也得買你的菜。可見大家都非常理解支持我們。我們從來沒有大力宣傳過我們的農場,就是通過顧客朋友口口相傳,才能夠走到今天。

這幾年,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也給了我們特別大的幫助,在我們困難的時候、遭災的時候,兩個社區店直接給我們預付款,讓我們去建棚修理,用我們的菜來抵帳。

我們以獨立的農戶身份加入北京有機農夫市集的時候,正好剛有了我們的女兒可兒。

我家姑娘4個月的時候,我們帶着她就來趕集。我們倆忙不過來的時候,市集上的好多人家幫我們帶孩子。可兒就一路在市集長大,一直到現在三週歲多。

其實我們很喜歡帶她來市集,看着她和這裡的人熟悉起來,我覺得這也是她在市集上的收穫。

我們也曾想過放棄。當遇到自然災害等無法解決的困難的時候,我們不知道到底還能堅持再幹幾年。但是困難解決後,我們倆又覺得農場可以繼續做下去,還有希望!

好像農業就是這樣,一旦你投入進去,就不甘心放棄,所以每一年都是這樣堅持下來。一轉眼也堅持了七年,都沒覺得這麼久了。我們一直就想着,等到我們姑娘上大學的時候,我們還在這裡賣菜,只要市集在我們就堅持下去。

分享會進行到一半,之前在爸爸懷裡睡覺的可兒醒了,來找媽媽。於是志強回答了剩下的問題。

Q:看你們遇到了這麼多困難,那你們能盈利嗎?

志強:第一年肯定是不掙錢的。那時候我記得僱工的人工費我們都賺不回來,這還不算我們自己的人工,肯定是虧損的。但是從第二年開始,我們就一直是盈利的了。雖然我們沒有仔細算過賬,但是每一年都是盈利的。

Q:多樣化種植的農場會是今後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嗎?你覺得如果和單一化種植的農場相比,這種多樣化種植農場有什麼優缺點?

志強:因爲我們種了很多種蔬菜,又有養殖,好多人勸過我,說你們不能這麼種,你們這麼種太雜了,精力也消耗了,可能哪個東西你們都做不好。

但是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我們和那些單一化種植的顧客羣不一樣。單一化種植的農場需要走大渠道,沒有這些渠道,做單一化很難生存下去。

我們之前有些產品還走渠道。雖然沒有人提前說讓我們種什麼,收多少斤,但是我會估摸他們的需求,有幾個品種多種一些。從去年疫情開始,有些渠道自然而然就斷了,有一些是店面自己倒閉了,還有一部分是不再進我們東西了,因爲我們送不進來。斷了以後也就沒再聯繫。所以從今年開始,我們基本上都是個人客戶了。這些渠道一丟,我就發現我多種的這部分產量很難銷售出去。所以說如果依賴大渠道,就可能提高農場的風險。

我們現在抓住的是家庭客戶羣。有的顧客,以前在超市買有機蔬菜,後來發現我家又有養殖,又有種植,各種菜都有,而且都能買得起,基本上我們有啥,他都會在我們家買。

假如我們種20多畝土豆或者西紅柿,就只能批發出去。但每樣都種一點,面積小一些,我基本上都能賣得出去。所以得先考慮好賣給誰,然後才能考慮種什麼東西。

通過這些家庭,我覺得我們也能維持下去。現在我們確實依賴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但我覺得,即使不再依賴農夫市集,綜合性農場也是有立足之地的。

Q:這幾年大家越來越重視健康,對有機種植和養殖認識越來越高。你們農場的銷路會不會越來越好?

志強:也不是說大家越重視,我們的銷量就會越好。最開始做有機的人少,但現在不一樣了,我開車回承德,發現路邊到處寫着有機草莓或者別的什麼有機產品。爲什麼要這麼寫?說明有人認有機,對有機產品的認知肯定在提高。但是我發現我們的銷量可能沒有原來那麼大的飛躍,這幾年比較平穩。

Q:你覺得你們農場還能如何進步?有沒有想法把農場再做大一點?

志強:我們沒有考慮擴大面積,因爲在現有的條件下,我們還有好多進步的空間。每年到年終的時候,我們都會總結,然後就會發現,今年西紅柿又沒種好,或者某一樣產品我們還是沒做到位。我們要是把這幾十畝地上的養殖種植都做好了,就已經夠了。我覺得如果我們能在管理的細節程度上注意一些,完全能做到收入翻番。

但是現在我們的銷售要靠我們自己對接客戶,這個非常耗精力。常規種植直接批給中間商就可以了,我們是要把100斤的菜,賣給100個家庭。我們每天就在做這些事,剩下來用在種植上的精力還是不夠多。

*本文根據2021年8月22日食通社「食農分享會」錄音材料整理而成。

(本文來源:食通社公衆號,食通社是一個可持續食物與農業的知識、信息和寫作社區,由一羣長期從事農業和食物實踐及研究的夥伴們共同發起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