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時代》不公平的「內卷」

陸年輕人近日颳起「躺平主義」旋風,在網路上引發巨大反響。圖爲重慶鼾友會的幾位成員身穿睡衣,手上拿着睡眠相關標語牌子躺在街頭。(中新社

內卷」已成爲目前中國大陸網路上的熱詞。該詞源於高校原指學生間自願或「被自願」的內部競爭,而這種競爭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合理的。實際上,不僅學生,教師間也存在內卷,包括在評定職稱等方面。

在大陸高校,「內卷」的產生,與教師、學生中較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現象有關。多數「象牙塔」中人急功近利,甚至唯利是圖,拼命爭奪有限資源,導致競爭異常激烈。北京大學錢理羣教授說,一些大學(包括北大)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其實,現在國內各高校中,精緻的與不那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近乎氾濫——不僅學生中如此,教師、行政人員中也如此。

內卷往往導致不公平競爭。在不少高校,教師評職稱,除比教學水平與研究水平外,關鍵是比關係,包括金錢關係——在我熟悉的太原一所「雙一流」大學就如此。在這樣的高校,更早評上職稱的,多是更有關係、更會搞腐敗的教師,而非有真才實學但不會「鑽營」的教師。內卷較激烈的地方,也是「內腐」較嚴重的地方。

教師評職稱需要發論文博士生碩士生獲得學位也需要發論文,於是學術期刊,尤其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成爲「內卷的戰場」,每日會收到大量稿件。這樣的期刊用稿,文章質量並非唯一標準,甚至不是最重要標準——關係、名氣等都比它重要。無關係又守規矩的作者投稿後一般只能耐心等待三個月,未收到錄用通知方可改投其它期刊。有一定關係的作者,投稿前後會多方找關係、託人情力求稿件能發表。

前段時間引發巨大爭議的「詩人」賈淺淺,曾在〈我的父親賈平凹〉一文中談到:她剛上大學時寫了一篇〈我愛辣椒〉,放在賈平凹書桌上。賈平凹看到後,很快給孫見喜打電話:「老孫呀,我這裡有篇文章寫得還行,剛好你辦的刊物稿子,就給你吧。」這反映了有硬關係者如何發稿——僅一個電話解決問題。這些有硬關係者的所作所爲加劇了內卷,但內卷不會阻擋他們獲得種種利益

約七年前,我在太原與已評上副教授同事進晚餐。他在談自己以前如何拿到省級課題時說,通過關係他私下找到一評審專家,並給了對方五千元。這裡要指出的是,這位同事如果拿不到該省級課題,就難以達到評職稱標準,因此他認爲給這些錢是值得的。爲拿課題給評審專家送錢,不過是大學教師內卷的表現之一。

高校內卷的結果,導致泥沙俱下,甚至出現逆淘汰現象——小人淘汰君子,沒學問有關係者淘汰有學問沒關係者,等等。內卷必然會產生既得利益者與利益受損者。高校中那些既得利益者,包括較早評上教授、博士生導師者,乃至獲得各種人才稱號者(比如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突出貢獻專家、領軍人才等),其中相當部分應視爲「社會活動家」,而非學問家。至於利益受損者,比如原任教於中山大學博雅學院的李思涯,他在2016年1月打了該學院院長甘陽耳光,主要原因是甘陽拖延其職稱晉升

一種較常見觀點認爲,內卷是競爭參與各方付出更多努力爭奪有限資源,致使「收益努力比」下降。然而,這種看法有可商榷之處。在一「內卷競局」中,參與者努力的方向很可能不一致。比如爲發表論文,有些人更努力以提高論文質量,有些人則下大氣力拉關係——前者屬於「正常努力」,後者屬於「非正常努力」。最終,致力於拉關係者,其「收益努力比」下降的幅度,小於(甚至遠小於)付出更多努力提高論文質量者——後者在「內卷競局」中常被「淘汰」,而他們多付出的努力則會成爲「無用功」。

林原/歷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