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輔助生殖進醫保按下“加速鍵”,政策發力爲家庭生育“減負”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韓利明 上海報道近年來,老齡化疊加少子化,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挑戰。爲了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國家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同時,也爲了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國家也在積極出臺並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其中,進一步推動輔助生殖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提升輔助生殖水平也是多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重要議題。

此外,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國家醫保局新任局長章軻在北京婦產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兒童醫院調研時表示,國家醫保局將繼續指導有關省份進一步完善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立項和醫保支付管理,並加強部門協同,推動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共同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中國醫藥衛生文化協會醫聯體醫保支付研究中心研究員仲崇明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長期以來被冠以消費醫療性質、色彩。國家醫保局牽頭,北京、甘肅、內蒙、廣西、新疆等地率先探索將部分輔助生殖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相比種植牙、腫瘤篩查等,已是向前邁出重要一步。”

作爲涉及民生的重點工作,在仲崇明看來,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的初級階段,仍存在一些難點、痛點,“一是輔助生殖項目費用構成、單例總體費用水平仍較昂貴;二是輔助生殖項目在臨牀如何應享盡享,避免浪費、欺詐;三是輔助生殖項目對醫保統籌基金運行帶來一定潛在衝擊。”

對此,仲崇明認爲需逐步探索集中帶量採購,促進臨牀更加可及,帶動相關產業較快發展滲透;通過探索完善臨牀治療方案、路徑,強化指南、共識交流建設,與醫療醫藥服務供方探討打包付費、按療效付費等方式,同時支持患者積極維權醫療質量;待遇設計及落實,趨勢是逐漸向更多統籌區展開。

“輔助生殖”關注度升溫

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面臨着深刻而複雜的形勢變化。特別是隨着生活壓力、不良生活方式及女性初次生育年齡推遲等原因,不孕不育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2023年我國不孕不育患病率將超18%。

西南證券研報顯示,不孕症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常規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及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在常規藥物和手術治療都無法實現自然受孕時,輔助生殖是不孕不育的最終治療手段。

輔助生殖權威雜誌《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指出,有超過20%的不孕患者,必須藉助輔助生殖才能解決生育問題。據悉,輔助生殖由三種技術組成,包括人工授精、配子移植技術、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F)。從妊娠率來看,IVF妊娠率高達50%左右,遠超過其他治療手段。

在我國日益嚴峻的人口形勢和持續低迷的生育率背景下,近年來,與輔助生殖相關話題成爲全國兩會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注的重要議題。

2021年,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殘聯黨組書記高莉建議,將不孕不育診療相關費用按比例納入醫保範疇,低收入困難家庭不孕不育患者羣體納入社會保障範疇。2022年,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市婦產醫院院長張治芬建議將輔助生殖、不孕症治療費用等納入醫保項目。2023年,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希肯國際文化藝術(集團)公司董事長安庭也提交了《關於“將輔助生殖醫療全面納入社保”的建議》提案。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天津市委會專職副主委趙長龍建議根據不孕不育需求數量,建設供需平衡、佈局合理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服務體系。同時,衛生主管部門應當適當放寬增設生殖服務機構的准入條件,爲社會資本舉辦輔助生殖機構提供便利。此外,他認爲有必要規範輔助生育技術收費標準,將輔助生育部分費用逐步納入醫保範圍。

據趙長龍調研,全國輔助生殖機構從2011年的178家發展到目前近600家,現有全部輔助生殖機構每年僅可以完成70萬例,年均完成5000例試管嬰兒的輔助生殖機構僅約20家。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輔助生殖價格自然水漲船高。他注意到,試管嬰兒的費用許多高達10餘萬元,有的甚至更高。在巨大利益的驅動下,各種非公輔助生殖機構快速生長,服務水平良莠不齊,不同地域間的發展也很不均衡。

此外,全國人大代表、廣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楚源建議,提升輔助生殖水平,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婦女兒童預防保健和疾病診療中的獨特作用,積極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和方法,提高中醫藥在輔助生殖中的應用。

提升輔助生殖水平

近年來,低生育率成爲影響我國人口均衡發展的主要風險,而生育能力下降是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背景下,輔助生殖服務需求也在持續攀升。

ICMART(國際輔助生殖技術監督委員會)於2020年發佈的《世界輔助生殖技術(ART)2016》顯示,2016年,中國試管嬰兒治療週期爲906840個,日本是447763個,美國是190149個。《中國婦幼健康事業發展報告(2019)》也顯示,近年來,每年人類輔助生殖各項技術類別總週期數超過100萬,出生嬰兒數超過30萬。

據2021年5月,北京市衛健委印發的《北京市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規劃(2021—2025年)》顯示,2019年本市輔助生殖機構治療總週期數爲4.21萬,其中城市南部地區輔助生殖機構服務量佔比不足1%。而北京市作爲首都和國際化城市,醫療資源配置和技術服務在全國處於相對領先水平,承擔着部分外地疑難重症患者的診療任務,一些輔助生殖機構接診的外地患者比例達60-70%。

由此看來,我國地區間輔助生殖水平尚有差距。四川錦欣西囡婦女兒童醫院院長李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關鍵在於加大對患者的生殖健康教育。一方面,目前我國有很大一部分人羣對試管嬰兒等輔助生殖存在偏見。另一方面,有很多患者被耽誤在各種調理和婦科的手術上。 ”

“需要強調的是,輔助生殖並不反對調理,而是要中西醫結合,讓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儘快獲得合適輔助生殖技術的服務。此外,如果婦科手術能夠解決的,就通過手術解決。但是我們發現有患者在婦科週轉近十年,在不知道有試管嬰兒的背景下,不停地進行婦科手術。”李媛總結,加大患者宣傳教育是很重要的。

此外,李媛解釋,“在費用計算上,一般以一個取卵週期爲單位,包括藥費、手術費等各項治療費用合計約4萬元左右,成功率可達到50%及以上。有些患者反覆幾個週期仍未受孕成功的,費用疊加起來就相對較高,容易在傳播過程中加入個人情緒,導致社會大衆對輔助生殖形成一定的偏見。”

事實上,相關部門也在加強生殖健康宣教。2023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0725號建議的答覆顯示,下一步,國家衛健委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以維護和促進羣衆生殖健康爲核心,以保障醫療安全和服務質量爲前提,持續做好生殖健康服務及宣傳教育,促進不孕不育診療技術研究和推廣,推動輔助生殖技術規範有序應用,更好地滿足羣衆生殖健康服務需求。

此外,國家醫保局也將加快編制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範,完善輔助生殖等學科項目規範立項指南,指導各地按程序逐步將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納入醫保進程加速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立項和醫保支付管理。2022年7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部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提出,指導地方綜合考慮醫保(含生育保險)基金可承受能力、相關技術規範性等因素,逐步將適宜的分娩鎮痛和輔助生殖技術項目按程序納入基金支付範圍。

2022年初,北京成爲全國率先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省級行政區。2023年6月,北京正式發佈《關於將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工傷保險支付範圍的通知》。促排卵檢查、宮腔內人工授精術等16項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新政策將於7月1日起落地實施。

除北京外,湖南、江蘇、浙江、四川等地也陸續表示,逐步探索將醫保承擔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以浙江爲例,2022年6月,浙江省醫療保障局、浙江省財政廳發佈《關於助力“浙有善育”促進優生優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完善輔助生殖相關醫療服務價格項目,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適時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範圍。據悉,2023年1月1日起,參加杭州市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西湖益聯保”的居民,在2023年度實施輔助生育的參保市民,將可獲得最高3000元的報銷。

此外,自2023年11月1日起,廣西將部分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基金支付範圍。這一惠民政策實施4個月以來,廣西輔助生殖機構享受報銷待遇結算44468人次,醫保基金支出9103.35萬元,報銷比例59.16%,有效減輕了部分生育困難家庭的負擔。

據瞭解,廣西納入醫保的治療性輔助生殖類醫療服務9類項目,涵蓋了取精術、取卵術、人工授精、胚胎培養、移植等必要的治療步驟,符合治療條件的參保人員,每個治療性輔助生殖醫療服務項目及相關加收項目可享受醫保報銷2次,基本覆蓋每位參保人員2個輔助生殖移植週期治療費用。

對此,仲崇明分析,一是試點省份並未以經濟發達地區爲準,醫保是面向全民的醫保,有希望的好政策,中西部地區也要率先試點探索。二是輔助生殖項目進醫保,可以納入全國各省份同步開始探索省級器械醫保目錄這個工作背景下來看。三是不排除一些具備條件、意願的統籌區會緊跟上述省份,較快申請開始試點。

“醫保待遇修改完善,容易造成福利剛性,導致不同羣體之間的盲目攀比。一項新待遇的開始、過程都非常重要,這又倒逼這些新待遇開始往往要儘量規劃嚴密、實施緊湊。按以往經驗教訓看,嚴格遵守一些試點階段、程序,是有效的。這裡有錢的原因,但不全是錢的問題。這是一個大興調查研究的實幹過程。” 仲崇明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