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輪電動車必將迎來極致內卷
10月10日晚間,愛瑪科技公告稱,近日收到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劍家屬的通知,其於10月9日收到由承德市監察委員會簽發的張劍被留置、立案調查的通知書。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未收到相關機關的通知,也未被要求協助調查。
2024年半年報顯示,張劍持有愛瑪科技68.78%的股份。
比起公司出事,更爲關鍵的是,兩年之內,國內兩輪電動車必將迎來極致內卷,競爭烈度甚至可能不亞於當下的汽車和光伏。
2020年九號公司上市,2021年愛瑪科技上市,2023年綠源集團上市,過去幾年,兩輪電動車頭部企業集體登陸資本市場,獲得大量資金,疊加行業景氣度提升,整個行業陷入了瘋狂的產能擴張。
2019-2022年,雅迪的產能從800萬臺提升至2000萬臺,四年產能增加了1.5倍;愛瑪科技近幾年狂飆突進,預計2024年的產能接近2000萬臺,同比2022年的數據幾乎也翻了一倍;臺鈴去年8月惠州生產基地一期投產,年產能將達到1200萬臺,相較2019年翻倍;綠源在浙江、廣西、山東建造了三大整車智造基地,在重慶投資建設的第四個智能製造基地也將於2025年投產。按照綠源的規劃,未來四大生產基地預計產能將超過1000萬輛,而在2021年底,公司只有210萬輛的年產能;九號公司位於常州的智能電動兩輪車工廠A期、B期廠房已經投產,C期廠房預計2024年底完工,屆時公司電動車工廠整體年產能可以達到350萬-400萬臺,作爲參照,九號公司去年總共才生產了148.5萬臺電動兩輪車。
此前曾有機構做過統計,2024年,國內兩輪電動車行業僅TOP6企業的產能就已飆升到近7000萬臺,現在來看這個數據恐怕也是比較保守的。按照這個比例來計算,全行業1億臺的年產能完全可以期待,而根據研究機構EVTank最新發布的《中國電動兩輪車行業發展白皮書(2024年)》,2023年全球電動兩輪車總體出貨量也不過才6740萬輛。
全行業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但相關企業依然不打算收手。
今年4月26日,愛瑪科技董事會同意公司與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民政府簽署《投資協議書》,擬在豐縣通過設立項目公司投資建設愛瑪科技豐縣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約30億元,用於進一步擴大公司電動三輪車產品產能。5月31日,愛瑪科技與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管理委員會簽署《投資協議書》,在蘭州新區通過設立項目公司投資建設愛瑪蘭州新區產業園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用於進一步擴大公司電動兩輪車、電動三輪車產品產能。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又砸下了50億鉅額投資。
2023年愛瑪科技發行了20億元可轉債,其中15億元用於建設麗水愛瑪車業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智慧出行項目(一期),項目建成達產後將新增300萬輛電動兩輪車年產能。參考這個投入產出比,50億投資至少將對應大幾百萬輛的新增產能。
如果按照過去幾年的發展勢頭,這些巨量產能的釋放或許不會對行業造成太大沖擊,但問題在於,過去的發展勢頭是不可持續的。
2019年3月,以《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俗稱"新國標")正式生效爲標誌,兩輪電動車進入一個全新的規範發展階段。
在此之前,行業魚龍混雜,大量區域品牌割據一方,缺乏統一監管標準,致使安全事故頻發。新國標對電動自行車的車速、重量、電機功率、電池電壓等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規定,凡是不達標的一律淘汰。與此同時,在生產側推動車輛3C認證、"一車一票"等准入、溯源監管措施。
這些舉措對供需兩端均產生了巨大影響。
需求端,那些不符合新國標要求的大量超標電動車需要在過渡期前替換,強行帶來新增需求。2019年以前,我國電動兩輪車年度銷量基本穩定在3000多萬輛,此後迅速爬升,2019年-2022年分別達到3680萬輛、4760萬輛、4980萬輛、6070萬輛。
供給端,嚴格准入與溯源管理使得中小企業生產成本大增,大多數後排玩家只能被迫交出市場。數據顯示,國內兩輪電動車玩家數量高峰時有2000餘家,新國標後市場份額迅速向頭部集中,2016年,電動兩輪車銷量CR3佔比只有25%,到2021年這一數據已提升至65%,同時行業只剩下100多家符合新國標且具備摩托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需求端與供給端共振,結果就是嚴重肥了頭部企業。
2019年-2022年,雅迪的營收從120億增長到310億,公司股價更是在2020年一度飆漲10倍;同期愛瑪科技的營收從104億增長到208億,九號公司從46億增長到101億,綠源從25億增長到48億,基本全部實現翻倍增長。
然而,政策紅利終究不是常態,大部分地區新國標過渡期爲3-5年,也就是大約在2024年徹底結束,而根據統計局之前的預估,截至2022年新國標替換需求已完成80%以上,這意味着新國標所引發的存量替換行情已接近尾聲。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過去幾年國內兩輪電動車滲透率已實現大幅提升,按照4.2億輛的存有量來計算,現在中國幾乎每4個人就擁有一輛小電驢,這意味着潛在的增量空間也不大了。
既沒存量替換,又缺新增需求,整個行業的前途也就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後勁不足的邏輯已經在企業的財報中有所印證。
2023年,雅迪的收入同比增長11.92%,綠源同比增長6.27%,愛瑪科技則僅增長了1.12%,這與過去一些年整個行業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進入2024年,形勢似乎愈發嚴峻,一季度愛瑪科技營收同比下滑近9%。
政策紅利退潮後,整個行業將回歸常態發展,在下一輪集中更換期到來前,國內市場恐怕很難再有大的突破。海外市場是一個潛在機會,但短時間內顯然無法消耗國內如此龐大的產能規模。兩輪電動車屬於典型的同質化競爭行業,當需求收縮撞上供給擴張,價格戰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一點已經有過前車之鑑。
2016年上市後,雅迪迅速在業內掀起價格戰,所有車型降價30%,此舉使得公司在第二年就完成了對愛瑪的市佔率反超,成爲名副其實的"電驢之王"。2020年,雅迪又和拼多多聯合舉辦了一場"品牌萬人團"的活動,繼續以價格戰的方式維持自身領先優勢。
過去產業格局分散,頭部企業尚可通過擠壓中小廠商來獲得增長空間,因此對於行業的週期震盪感觸並不深,如今行業格局高度集中,頭部企業只能鐮刀互砍。
從這個角度來看,接下來的這一輪行業內卷可能比之前任何一輪都要慘烈,像愛瑪科技這種還在激進擴張的企業,尤其需要小心謹慎。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爲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