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敘事護理,縫補患者心靈創傷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李軍 通訊員 焦鑫鑫 馬舒暢

近日,在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神經內科一病房,發生了一幕溫暖人心的故事,展現了敘事護理的獨特魅力與強大力量,爲患者帶去心靈慰藉,點亮生命希望之光。

“尼采說,我走在生命爲我規定的路上,雖然我並不願意走在這條路上,但是我除了滿腔悲憤的走在這條路上,別無選擇。每個人生活在這世上都有自己所要承受的壓力與苦難,然而生命的力量與驚喜之處,就是在苦難之中也能開出希望與不屈之花。生命之輕,或瞬時消失,生命之重,或瞬間即永恆。”神經內科一病房護師張瑩感慨道。而她,正是這場溫暖故事的主角之一。

在醫院繁忙的走廊裡,每日都有無數悲歡離合交替上演。那天,張瑩像往常一樣開啓工作,17牀處傳來的歡聲笑語吸引了衆人目光,三世同堂其樂融融的畫面讓人暖心。然而,相鄰的18牀王阿姨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這位因腦梗死入院的七十多歲老人,身形消瘦、面色蒼白,眼中滿是憂鬱,總是默默躺在牀上,不願與人交流。

張瑩敏銳地察覺到王阿姨內心的孤獨,決定運用敘事護理,試着走進她的世界。她輕輕來到牀邊,微笑詢問:“王阿姨,您好些了嗎?有沒有什麼和我聊聊的?”這輕聲問詢,打開了王阿姨的話匣子。王阿姨緩緩訴說,丈夫早逝,獨子又因工作忙碌無暇顧及,自己的生活被孤獨無助填滿,對未來也失去信心。

張瑩靜靜聆聽,不時點頭給予理解與同情,輕聲安撫:“王阿姨您的感受我完全能懂,生活難免有坎坷,可咱不能放棄,得積極尋回美好。”聽聞王阿姨抱怨兒子連電話都少,張瑩暖心迴應:“您兒子忙,那是因爲他優秀能幹!可能一時疏忽了您。”此後,張瑩巧妙引導,帶着王阿姨回憶往昔美好,那些與丈夫相伴的歲月、和兒子共處的溫馨場景逐漸浮現,王阿姨臉上陰霾漸散,笑容慢慢綻放。

不僅如此,張瑩還在事後迅速聯繫王阿姨兒子,詳述老人的情緒與需求。次日清晨,當張瑩踏入病房,便聽到王阿姨久違的談笑聲,原來王阿姨的兒子應約前來。王阿姨笑眼彎彎,向張瑩連聲道謝,病房內溫情四溢。

此後日子裡,張瑩未間斷對王阿姨的關懷,每日傾聽、陪伴,一起回溯過往、暢想明天,探尋生活真意。在這般悉心照料下,王阿姨仿若重生,性格日益開朗,主動與病友交流互動,笑容常掛臉龐。

此次敘事護理實踐,深刻詮釋了心靈關懷的非凡意義。於患者而言,藥物治療固然關鍵,可心靈的慰藉與陪伴同樣不可或缺。聊城市退役軍人醫院以敘事護理爲橋樑,正爲無數患者縫補心靈創傷,續寫生命新篇,讓希望與溫暖在病房中持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