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盤錦/書法博物館 細數名家珍品

楹聯主館字畫。 圖/聯合報系遼寧盤錦傳真

遼河楹聯書法博物館,位於遼河國際藝術區,是大陸首座以楹聯書法墨跡爲主題的博物館羣。館藏逾5千幅楹聯書法珍品,包括明清至民國時期歷史名人,有康熙、乾隆、劉墉、曾國藩、左宗堂、張之洞、李鴻章、康有爲、齊白石、張大千等名家楹聯。

主館內部分爲兩層,一層有門廳展示區、楹聯展覽區、多媒體播放區、中廳展示區。二層分爲楹聯展覽區和辦公會客區域等。館藏珍貴的楹聯書法原跡,藝術性與理念和諧相融,文采與書藝交相輝映。深具欣賞與收藏價值,對於學術研究也有很大貢獻,吸引許多文人雅士到訪參觀。

楹聯習俗,已列入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楹聯,是對聯的雅稱,俗稱「對子」。楹聯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獨特藝術形式,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楹聯」之名。種類可分爲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以及雜聯。

秦漢以前,每逢過年,百姓會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此習俗源於周代用桃木來鎮鬼驅邪。桃符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名詞對名詞,「壘」是仄聲,「荼」是平聲,正好和對聯的讀法、寫法一樣,即桃符就是最早的「春聯」形式。

明太祖提倡對聯。他定都金陵後,命令大臣與百姓,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幅對聯貼在門上,朱元璋會微服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休閒,寫春聯便成爲社會風尚。到了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興盛,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劉墉的對聯意境優美,「山隨畫活,云爲詩留。」意指在畫裡,山活了起來,似乎有了生命。雲停留在山谷,彷彿被詩句挽留。劉墉爲乾隆十六年進士,曾任內閣學士等官職,以清正廉潔聞名。他的書法造詣深厚,被世人稱爲「濃墨宰相」。

民間相傳他駝背,故叫劉羅鍋,其實嘉慶帝稱劉墉爲「劉駝子」時,他已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

劉墉曾用戲謔的對聯,表達歸隱鄉下、安享晚年的心願,「粗茶淡飯布衣裳,這點福讓老夫消受;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些事有兒輩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