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經典/從東海大學教堂到羅浮宮金字塔 建築師貝聿銘寫完傳奇人生

國際著名的建築貝聿銘(Ieoh Ming Pei)一生留下不少作品。(圖/美聯社

記者蔡惠如/綜合報導

貝聿銘三子貝禮中,在5/17向美媒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表示,貝聿銘在當天凌晨過世,享年102歲,他是華人知名度最高的建築師,從1967年落成的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被普遍認可之後,開啓了他至今的傳奇生涯

貝聿銘最後的作品是2008年落成的卡達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當時他已經高齡91歲,之後便封刀退隱,然而他作品人持續提醒世人這位建築師的成就,最著名的作品便是位於法國羅浮宮廣場玻璃金字塔

▲建築師貝聿銘普遍獲得國際認可。(圖/美聯社)

與自然融合,開啓國際知名度在他的創作生涯中,不得不先提到科羅拉多州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它位於該州博爾德市郊的一處臺地,周邊都是原始風景,且沒有道路通行,在當時有預算的考量下,貝聿銘以精準控制建築費用的理由出線

經過反覆的討論後,貝聿銘決定此建築不跟自然抗爭,而是「與自然融合」,據悉他曾攜帶睡袋到臺地過夜,並考察附近印地安人遺址的建築構造,讓貝氏領悟出建築色彩與環境融合、步道繞樹而行、建築物佔比須極小來考量。

他採用直角十字的個別小型建築,並用廊道進行串連,讓科學家在行經廊道時,也能體會自然風光,紅土般的外型則讓它隱身在自然中,該作品讓他在國際上開啓新的知名度,隨後便有更多公共建築案子,更加奠定他國際大師的地位。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圖/美聯社)

無懼爭議,在巴黎蓋金字塔在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的委託下,貝聿銘在1984年接下巴黎羅浮宮主庭院拿破崙庭院」的改造計劃,當時密特朗的主要目標是要讓羅浮宮「現代化而成爲真正的美術館」。

貝氏提出建造玻璃金字塔的設計,他的設計概念源於「光線」,不想觸及本身的建築,而是使用一個立體的裝置,引入自然光線到羅浮宮的地下空間,之所以選擇三角形,是因爲其形狀是最節省空間的,此外也是讓光線變換最多的設計。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讓地下變得明亮,從下往上能欣賞巴黎天光,而透過現代設計看到的羅浮宮,更有穿越古今的味道。(圖/路透社

好不容易說服了古蹟委員會的官員們,但消息經媒體一批露,之後要面對的則是法國人排山倒海的敵意,認爲此舉會毀了800年曆史的羅浮宮建築,變成兩邊不討好的設計,羣起抗議。最後由密特朗透過電視臺表示:「把盧浮宮神聖化到不能加進任何新藝術元素的說法,簡直不可理喻。」並使用實際大小模型放在羅浮宮4天,讓民衆真實體認其改造狀況,反對聲浪才慢慢平息

如今金字塔設計本身成爲地標,它不但讓羅浮宮的地下室更加明亮,透過玻璃折射出的光線,也讓博物館更加動人美麗,是現代與古典融合的最佳範例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現已成巴黎地標。(圖/路透社)

臺灣東海大學教堂,最近的大師作臺灣也有貝氏的作品,便是東海大學的基督新教禮拜堂路思義教堂」,爲著名臺灣建築師陳其寬與美國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之作,在1963年落成,現已被文化部公告爲國定古蹟。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已升格爲國定古蹟。(圖/文化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