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bay 很油/脫離現實的青農培育

作者/Lin bay 很油

脫離現實的青農培育

行政院長毛治國9月3日拍板,決定未來六年內將投入33億元,扶植1.8萬名45歲以下「新世代農業工作者」(即青年農民),運用新科技種田養魚,再搭配電子商務行銷,六年至少要催生550位年薪破百萬「富農」。

看到這個內容乍看之下似乎看到政府有決心扶持青農,但實際來看就覺得這是一個莫名其妙的政策,6年33億,1年也只有5億5000萬,6年1.8萬名,1年就要3000名,6億5000萬除以3000名,平均一個人拿到18.33萬的補助,拿到這些補助這些人就有一部分的比例可以變成百萬富農,這些的推估實在是太過奇妙了?

回到現實面,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透過「吉時從農、青春逐夢」專案,花了一年的時間輔導一對一指導13位青年農民,讓部分農民轉虧爲盈。

農政單位的輔導專業是不需要質疑的,但很可惜的並沒有那麼多的人力資源讓他們進行農民的輔導,七個農改場加上幾個農業相關試驗所能有一年3000名的輔導人力嗎?

還是叫來農民學院課上一上,相關的梯次修完就是農業專業嗎?

臺灣青農政策最早推動的高雄市政府的型農計劃,一年也只有輔導100位農民的能量,而高雄型農投入的資源一個人也遠超過20萬的資源,那行政院究竟是看了什麼樣的數據,覺得臺灣的農政單位有這種輔導能量,可以一年輔導3000人,持續輔導六年呢?

這幾年來,許多地方政府都想以「青農」數量當量化指標。希望可以透過青農的加入解決農村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就可以看到媒體文宣廣告將「農業」包裝過度,脫離了真實的農業。

返鄉的青年對於「專業的農業人員」若只憑媒體包裝出來的想像和對產業無知的熱情,歸鄉種植,未經一定程度的專業訓練就上陣從事農產業,這樣並不是解決農業現在的困境,而是製造農村未來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有一個來自外縣市的青農,到雲林租地溫室,不到兩年的時間溫室就被蘇迪勒颱風吹垮,揹着上百萬的貸款,只能把鋼骨、錏管當成廢五金賣掉,他還有可能從事農業嗎?還是揹着貸款度過未來痛苦的幾年,他只是這場蘇迪勒颱風中受到重傷的其中一位。

他抱着希望進入農業,帶着負債與絕望離開農業。

雲林這幾年有很多返鄉的青農,撐不過更換第二次溫室膠膜,就離農了,這些殘酷的現象,並未能真實的反應在農政單位的數據上,而我們這些在跑產地的農業從事人員,卻感受到最深層的無奈與殘酷。

根據印度的統計數據顯示,農民自殺率比平均自殺率高出47%,約半小時就有一位印度農民自殺,農民的自殺主要的原因是農業破產。

農政單位還需要這樣繼續打高空的看農業4.0嗎?還是該思考未來該怎麼準備協助這些因爲美好的假象進來的青農,已經無法再申請貸款卻面臨經營困境的青農,該協助他們安全離場或是東山再起?還是漠視現況,讓未來因爲破產導致的農村自殺潮發生?

年輕的農業從事者絕對不是有教無類!

日本對「新規就農」者,並不是透過廣告的包裝吸引年輕人從農,而是透過嚴格的甄選和訓練及實習,並設立考試作爲篩選。

日本的年輕人要如何進入農業呢?

1. 農業就業面談

全國各都道府縣都有設置「新規就農相談中心」,提供有意從事農務的年輕人業者情報,並進行一對一的務農就業面談。

2. 座談參加

參加新規就農座談系列活動,提供從農青年就業輔導、務農體驗介紹媒合、農業法人的公司說明與相關支援情報等。

3. 農業體驗

確認青年對農業的適合性和避免從農後不適很快離職,讓有考慮務農的青年先實施短期的就業體驗。

經過了以上確認從農想法後,非農業本科的青年,才能進入專業的農業養成學校,進行1~2年的農業專業課程,並需要通過考試考取野菜畜產果物、設施生產、菇類等五個專業項目的農業執照,當你通過了正規的訓練取得了資格跟執照,政府會協助你取得農地、協助農場的轉移、資金的貸款。

當年我隨着父親在種田的時候,父親讓我體會,每一個農戶就是一個微型的創業者,憑藉的是自己累積多年來累積的資本,每一季從地租開始,就是資金的投入,耕地、基肥菜苗種苗肥料農藥等種植的過程都是資金的不斷投入,只有到收成之後開始有回收,有投入不一定會有對等的回收,只剩幾天就收成但瞬間多數的收成都被老天收走了,是每個農民都會面臨的殘酷體驗。

農業是一件殘酷且不穩定的創業,但卻被包裝的這麼美好,吸引無知的青年用痛苦來體驗人生。

畫了一個虛僞的想像吸引年輕人從農,是害人,不是在創造產業。

●作者Lin bay 很油,介紹食品安全跟農業。臉書粉絲專頁「Lin bay 很油」。本文已獲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團」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