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鐵鋰電池降到0.3元/Wh?有點扯

“說0.4元/Wh我還能理解,0.3元/Wh有點扯吧?”

對於某媒體近兩天發酵的事,一家主流電池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對我的詢問,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這是近兩天某媒體所傳的,“據知情人士透露,寧德時代正在向車企推廣173Ah的VDA規格磷酸鐵鋰電芯,標配2.2C倍率快充,價格不超過0.4元/Wh,目標是10~20萬元的純電市場。”

按照這家媒體和其他幾家跟風短視頻的說法,是動力電池價格“即將暴跌”,“0.3元/Wh時代來臨”。

問題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現在能告知的,是相關媒體的報道不屬實。”寧德時代的公關負責人這樣回覆我。

這件事還有一個背景是,所謂的暴跌,與核心原材料碳酸鋰價格暴跌有關。根據上海有色、富寶鋰電1月16日的報價,碳酸鋰均價分別爲9.66萬元和9.7萬元/噸,這距離2022~2023年時的60萬元/噸的高位(車企採購電池的原料成本,沒有這麼高),已經是“腳踝價”了。

不過,透過現象看本質,我覺得這次的真正原因,是電池企業醞釀已久的“大單品”電池戰,即將打響。

“這感覺像特斯拉”

“這感覺像特斯拉。”我詢問的第三家電池企業的相關人士跟我如此描述。我問爲什麼?對方撤回了自己的信息。

看來“0.3元/Wh”這事,在電池企業方面敏感度還比較高。從行業來說,源自特斯拉的一體壓鑄,4680電池、CTC技術等,無一不是“極致降本”策略的結果。而現在這股風,刮到了國內電池企業。

不過,車企追求動力電池成本降低背後,除了與電池廠商技術、工藝提升有關,也與極速擴大的電池產能和國內市場從增量變爲存量相關。包括,磷酸鐵鋰一年時間價格下跌超80%,動力電池的製造成本也同步下降了幾個量級,車企的“年降”這塊,肯定是要有所動作的。

畢竟,“油電同價”是趨勢,像15萬元級別的電動SUV,轎車的“532”(5米車長、3米軸距、20萬元)等,各個細分領域大家都大卷特卷,這時有人爆個電池的料出來,情理之中。

再說,對於車企來說,2023年“卷”到極致,只有指望着整車最大的電池成本這塊了。所以,電池價格戰已是在所難免。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你說的磷酸鐵鋰的60萬元,那是最高價格。問題是,漲價的時候,車企也沒提電池漲價啊,現在,據我所知,也沒有車企提降價這件事。”說這事“有點扯”的負責人如是說。

再者,這家企業也沒有前文提到的那種VDA規格的電池,對媒體的爆炒不太關心。而且,動力電池逐步進入“0.3元/Wh時代”,那是一個讓電池企業毫無利潤的地域,電池企業也沒那麼傻。

有電池行業人士就分析:“這幾乎不可能做到,按照碳酸鋰價格8~9萬元來算,動力電池的成本也要3毛多,我們也得要一定的利潤。”

車企當然不這麼想。就在1月10日,零跑C10發佈預售價,零跑汽車副總裁曹力對媒體表示,去年整個行業電池成本的下降客觀上幫助了零跑毛利轉正,“目前磷酸鐵鋰電芯價格4毛錢(/Wh)左右,今年我們認爲能到3毛2到3毛5的區間,再加上我們的電池自研,這一塊成本控制對整個毛利貢獻很大。”

就像零跑所講到的,車企“電池自研”之風也愈演愈烈。比如,極氪推出自研的金磚電池,廣汽推出因湃P58微晶超能電池,長安也發佈了金鐘罩電池系列,計劃到2030年形成不低於150GWh的電池自研產能。

再加上,大的背景是,動力電池廠商的角色在短短一年之間從供不應求,變成了“朝北面孔”。出於生存原因,是有可能降價“血戰”的。只是,大家都懂,這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

大單品纔是王道

實際上,動力電池的“大單品”策略,也是“同質化”時代下極致的“卷”的成本要求造就的。

不管怎麼說,連“寧王”寧德時代的營收和利潤增速也已經出現明顯放緩跡象。2023年第三季度,公司營收爲1054.31億元,同比增長僅有8.28%,淨利潤爲104.28億元,同比增長10.66%,環比甚至下滑4.28%。降本,勢所必然。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寧德時代在進行各項降低成本的措施,目前確實不大可能降到0.3元/Wh的地步,有可能只是VDA規格產品的優化策略。

據相關測算,如果寧德時代今年這款173Ah的VDA電芯能做成“大單品”的話,60度電池包成本較去年同期成本可節省2.4萬元,而100度電池包能夠節省4萬元,相當於打對摺,整車降價空間大了很多。而寧德時代也有了一定的騰挪空間。

因爲,去年同期的方形磷酸鐵鋰電芯均價約爲0.8~0.9元/Wh,而價格每下降0.1元,60度電池成本價能便宜6000元左右。而方殼VDA的規格,是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制定的動力電池標準尺寸系列,我國動力電池的規格最早參照的就是VDA標準。

當然,VDA規格的電池生產廠家太多,打打價格戰也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爲了市場份額而賠本賺吆喝,因此“虧本接單”,把電池價格打到0.3元/Wh也並非不可能。

但是,冠以“0.3元/Wh時代來臨”,真的是非常扯。不應該把局部戰爭扯到全局戰爭上去。

畢竟,我們應該看到,動力電池上游,正極、負極、隔膜、電解液等材料企業也隨着價格降低,而利潤慘淡。2023年前三季度,國內磷酸鐵鋰材料龍頭德方納米虧損超過10億元。行業壓力之下,不可能無底線的。

而這種局面下,大單品是個不錯的策略。比如,提出“短刀+飛疊”技術的蜂巢能源,就在去年上半年提出“大單品”策略。和它的飛疊產線相匹配,力求在角逐激烈的動力電池賽道上,站穩腳跟,並解決重要的標準化和成本問題。

對大單品策略,蜂巢能源CEO楊紅新的解釋是,“一個型號、最少有兩個客戶、最少有三條線,那就是大單品。”比如,它的62Ah的L400短刀電芯就是目前主要的大單品。

就目前蜂巢的產能設計來看,現在的量產線有30多條(不包括軟包),其中有20條生產兩個型號的電池。而對於電池企業來說,一個產品在1條產線上生產,和一個產品在10條產線上生產的製造成本、採購成本是很不一樣的。

通過飛疊技術與大單品策略的組合,蜂巢能源能做到規模化生產,這樣既能帶來降本效應,也能推動短刀電芯的標準化。

而零跑汽車對電池進行標品化採購,不同的供應商供應同款標品電芯,每月對電池供應商進行比價,價低者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也造成了類似“大單品”的效果。對於電池企業來說,這是個博弈的過程,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至於寧德時代、比亞迪和其他的電池企業,是不是被車企的“電池自研“嚇到了”,這個都不好說。但是,對於所傳的“近日比亞迪旗下弗迪電池也在內部通知,敦促團隊繼續降本”,我詢問了比亞迪的負責人,不過目前還沒什麼答覆。可以肯定的是,被媒體關聯的“0.3元/Wh時代”,比亞迪不會這麼提。

雖說2024年開年車企的價格戰已然開打,“電池自研”和電池方面的價格戰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畢竟動力電池的價格能降到什麼地步,並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問題,大家都需要細細思量和平衡,在摸索中前行。“0.3元/Wh時代”的提法,還是太扯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