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紅星資本局3月13日消息,今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經濟觀察報告會第68期舉辦。會上,北大博雅講席教授、國發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南南學院院長林毅夫做主旨演講,談中國經濟的壓力和動力。
他認爲,我們的壓力來源於兩部分,一個是外部環境壓力,再有就是對當前的狀況沒有準確認識。“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如果當前壓力原因沒有認識清楚的話,採取的政策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甚至可能把問題弄更大。”林毅夫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轉型過程肯定面臨很多問題,但現在要認清“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現在國際經濟下滑中,中國作爲世界最大的出口國、貿易國,在外部的需求少了,“認識到位以後,應對外面下滑壓力,國內還有很多逆週期的空間,還有很多投資機會,如果發揮政府應有的積極作用,來採取一些措施,我們經濟就能夠有一個比較穩定的發展。”
林毅夫還談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動力、挑戰等。他認爲,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難免會有一些週期波動,“當經濟下滑的時候,很多趨勢可能是外部因素造成,或是週期因素造成的。”
林毅夫解釋,從統計數據來看,確實是國有企業的比重在經濟當中的比重上升,貸款的比重也在上升,“但問題是經濟增長下滑,國有企業比重上升,貸款給國有企業的比重上升,這個是同時存在的。到底是國有企業比重上升造成的經濟增長慢,還是經濟增長慢導致的國有企業比重上升,因果問題要搞清楚。”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些數字都存在沒錯,但實際上國有企業的比重上升,跟國有企業的貸款比重上升,是經濟增長慢的結果,不是經濟增長慢的主要原因。民營企業的投資少以及民營企業貸款比重下滑,是因爲整個經濟增長慢,受到外部羣體帶來的結果。”林毅夫說。
林毅夫解釋,雖然國有企業的比重增加,但也給民營企業創造需求和機會,它還是有利於民營企業,如果對中國經濟下滑沒有準確的認識,就很容易產生悲觀看法。
當前,林毅夫認爲,還是要必須堅持“毫不動搖做大做強國有企業,也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民營企業的發展”。
“要恢復民營企業的信心,必須針對整個外部經濟在下滑、對我們不利的狀況之下,需要採取一些逆週期的政策,再採取一些積極的財政政策,並且也要配套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一個靈活的適度的這種貨幣政策,來支持這些必要的投資。”
中長期看民營企業還應去尋找新經濟的機會,“像這些年發展最快的還是新經濟,不管是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板都是民營經濟爲主,民營經濟還可以再繼續去尋找那樣產業的創新升級的空間。”
同時他提到傳統產業也有很多機會,進行數字化改造可以提高效率。“傳統經濟裡面,我們每年進口的產品當中有相當多,還是技術水平比我們高、質量比我們好的這些產品,我們就可以進行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然後再創新。它的生產力水平提高,可以先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
林毅夫相信,“最快2025年、2026年,中國就能跨過門檻成爲高收入國家。”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肖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