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包入住、廚房共享、衛浴獨立、周邊設施完善,每張牀月租低至450元……
“這個住宿條件我剛好趕上了!感覺好太多了!”來自浙江台州的盧康坤今年9月份剛換了工作,到世博家園外牆翻新項目中做油漆工。本以爲要住工棚,眼前的住宿條件讓他感到驚喜:四人間、獨立廚衛、24小時供電熱水,門口就是菜場超市,每個牀位月租400—500元,住宿費企業付,自己只要出飯錢和日常開銷。
盧康坤住的是位於浦錦路江園路的星空自然公寓,作爲浦錦街道新時代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爲世博家園四、六街坊外牆修繕項目建築工人提供住宿。隨着明年其他幾個街坊外牆修繕的陸續開工,會有越來越多工人住在裡面。“在這個城市,‘一間房’有點奢侈,‘一張牀’他們已經擁有”,同住的施工隊負責人沈飛說。
“沒想到住宿條件是這樣,
我拎了個包就住進來了”
“你到哪兒了?這裡是人臉識別,到了我帶你進去。”路上接到浦錦社會工作辦公室(房屋管理)相關負責人徐剛的電話時,記者吃了一驚:啥神仙公寓,也人臉識別。走進去後,有點出乎意料。
四人間兩張牀上下鋪,獨立衛浴,24小時熱水,空調、衣櫃、餐桌、洗衣機、竈臺等一應俱全,每個牀頭上都有小木格,可放手機等私人物品,每張牀上都掛了簾子,保障私密性。根據大小、朝向,每張牀月租費400至500元。走進一間略大些的房間,採光更好。
“在房間裡吃住都可以搞定”,再到公共區域,幾臺洗衣機一字排開,往裡是衛生間、淋浴房。“他們人多,怕有時碰到一起,準備了公共的。”由於工種特殊性,公寓還準備了專門用來洗工作衣的洗衣機,且在露臺闢出了陽光晾曬區。公寓東西兩側各有一間公共廚房,走廊裡張貼有入住規約、消防管理制度、應急疏散提醒等,還有個微型消防站。
1991年出生的盧康坤沒住過工棚,但聽工友們講過。剛換工作時他想進來後肯定是住工棚,沒想到住的是公寓,“這裡能燒飯,周邊生活設施很方便,住宿不用自己付錢,水電費每月公司有補貼,還會發肥皂牙膏牙刷等,只要出飯錢和日常開銷,生活成本降低了很多”。
本來以爲要住工棚,沒想到住進了公寓。
2021年5月10日,他剛到上海時在小區裡跟人合租,兩人間每人每月1200元,後經老鄉介紹今年9月換新工作,“光住宿就省了1000多元,拎包入住,我真是拎了箱子就過來了”。早上6點多出工,下班後附近的民法典公園、浦康休閒公園都是他經常逛的地方,“同事間相處友好,偶爾聚餐,你買菜,他買肉,遇事會互相出點子,很暖心”。
“天天有活幹的話每月收入會有一萬多元”,不過小盧認爲有學歷會賺更多。高中沒畢業的他報考了西安交大線上課程,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商業和管理,“時間和財務管理方面還是很有收穫的,學會了分配個人資產”。”他說刷牆只是過渡,最終還是要離開這個崗位。
“在這個城市,‘一間房’略奢侈,
對他們來說‘一張牀’已擁有”
55歲的沈飛來自江蘇南通,18歲開始從事建築業,2013年到上海。自稱“包工頭”,承建過七寶老街改造項目,松江泗涇也有個工地,這是他第一次住公寓,以前一直住生活區。“七寶老街改造時在中春路聯民路交界處有個生活區,平時住1000多人,高峰時1500多人,集裝箱搭建的臨時板房,治安也沒這個地方好。”沈飛說。
今年7月份,世博家園外牆修繕項目開工,由於工程量小,沒有生活區,他就聯繫了浦錦街道,9月份試住下來覺得挺好,10月1日工人正式入住。“生活區用電只有36伏,也就給個照明、手機充個電,所有大功率電器都不能用,工人的手持電動工具都是到倉庫裡專門的地方充,燒水做飯更不行”,沈飛說,這裡有兩個小廚房,下雨天不工作時可以買點菜自己做,改善下伙食。
從到處漂泊到居有定所,還能有點娛樂。
相比原來集中式澡堂、水龍頭雖多但有時依然洗不上,現在一個房間4個人,衛浴就在房間裡且24小時熱水供應,他十分滿意:“工人每天至少工作9小時,很辛苦,雖然這是我最小的一個項目,住得卻是最舒適的。”樓道每天都有保潔,只要把自己房間弄乾淨就好了,還有閱覽室、檯球室,可以看書、娛樂,晚上9點半或10點休息,很規律。
讓他覺得很方便的還有樓下就是各種店鋪,旁邊就有超市菜場,看病有仁濟醫院、社區醫院,跟住在居民區沒什麼區別;四、六街坊旁二街坊門口有個社區食堂,離施工點步行5分鐘,從公寓到施工點也是5分鐘……
不過對他來說,住宿成本的確高了。以往板房的成本及水電費,一間一年才1000元,現在除了住宿費他每月還要給每間300元水電費補貼。街道出面協調,將一張牀的月租費降至400—500元,水電費按民用標準,這爲他減輕了不少負擔。
“一間房”有點難,“一張牀”已擁有。
一張牀、一間房、一套房,打造的是一線工作者的安居之家。“對工人來講,一間房不太可能,老早生活區有5張牀上下鋪住10人,現在條件大大改善。‘一間房’有點兒奢侈,但在這個城市有‘一張牀’,不難,對他們來說已經擁有了,舒適度還挺高。”沈飛感慨地說。
“住在這裡是有人管的,
碰到困難是找得到人的!”
“做工地的到處跑,哪裡有活兒哪裡幹”,從到處漂泊到居有定所,這讓做了20多年建築的租戶老吳有了“家”的感覺。不過,這個行業流動性強,來來往往如何管理?
下班回“家”的老吳
“所有來訪人員信息登記都在這個系統裡”,徐剛介紹,每個房間入住人員都有詳細登記且跟公安聯網,個人信息對應門禁系統,人臉跟身份不符就進不來。
除了及時掌握人員變動情況,哪位租戶收到詐騙短信,預警信息會直接把對應門牌號的反詐提示發至運營方,運營方及時上門做好提醒。另外,保障性租賃住房租戶還可以通過這個系統辦理備案證,有了備案證就可以在隨申辦上申請落戶。
除了信息登記,設備報修等都由運營方承擔,加上樓棟有商業物業,作爲租戶跟商品房居民享受到的服務可謂相差無幾。公寓還辟出一個房間設立了黨羣服務站,爲他們辦理個人事務提供方便,如將社區醫生功能納入其中,如何申請辦理、如何獲得稀缺醫療資源、難掛的號能否通過社區登記申請及個人事項辦理流程等等,都可以在這裡得到答案。
5月31日公寓開始改建,8月29日黨羣服務站同步改造完成,硬件條件已覆蓋,後續街道將在摸索中繼續完善。
記者獲悉,租賃社區歸街道中片區網格直接管理,網格包含各職能部門,很多事項只要找到網格,基本能知曉去哪辦,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本身也有工作人員,租戶碰到問題未必要到黨羣服務站協調,而營運方也會幫着記錄並提交。之所以“多管齊下”,徐剛說,是爲了讓大家知道“住在這裡是有人管的,碰到困難是能找得到人的!”
房門是密碼鎖
公寓目前88張牀位開放,入住率約70%,最高時100%,均以企業形式簽約。目前開放的公寓爲六樓,明年有多個街坊外牆修繕同時啓動,數家總包單位預計500名工人,街道計劃對更多樓層進行改造,讓更多城市建設者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記者:崔鬆鴿
初審:趙若楠
複審:姚怡瑩
終審:徐雷冰
轉載請註明來自今日閔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