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起來的博物館裡都有啥?

新華社瀋陽5月18日電(記者春雨 趙洪南環境死氣沉沉、展品多年不變、文物晦澀難懂——在很多人的原有記憶中,博物館就像一個“文物倉庫”,很難提起參觀興趣。不過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瀋陽化工大學校園內出現的一個墨綠色的“大傢伙”,則改變了師生們對博物館的印象

這便是遼寧省打造的首個“流動”博物館,從遼寧省博物館開出的一臺流動宣展車。

宣展車一側,5個透明觸摸櫃內,展示着遼寧省博物館依託唐代《簪花仕女圖》、遼代雙陸棋、金代《二駿圖》等文物模擬製作實物。而在宣展車的另一側,採用最新技術的分屏異步透明觸摸屏上,觀衆可自主查詢精品文物信息。進入車內,遼寧省博物館歷時1年多精心製作的清代名作姑蘇繁華圖》三維動畫正在循環播放。

“我平時經常去瀋陽故宮和別的博物館看一些展覽,但這是第一次在這種宣展車裡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瞭解文物,真是太新奇了!”瀋陽化工大學學生寇夢瑤興奮地告訴記者。只見她手指在觸摸屏上輕輕一點,一段關於青花松竹梅紋八棱罐文字介紹就跳了出來。

近年來,我國流動博物館文化服務蓬勃開展,遼寧省博物館是全國第四家、東北首家推出大型流動宣展車的文博單位。5月18日當天,這臺宣展車首次開進大學校園,在此之前,它早就多次造訪了社區鄉村

傳統博物館,參觀者圍繞或方或圓的玻璃櫃匆匆看一圈,即便有人講解,也很難留下深刻印象。遼寧省博物館館長馬寶傑介紹,如何讓文物“活”過來,是多媒體時代文博單位面臨的挑戰。過去一年,遼寧省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文物資源,建立起了以主題展覽、流動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數字博物館相交叉立體博物館網絡,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更好地走進百姓視野和生活。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與有爭議歷史:博物館講述難以言說的歷史”,鼓勵博物館發揮積極作用,主動參與調解,並提供多元視角促進歷史傷痛的癒合。在馬寶傑看來,這要求博物館發揮兩方面作用:“一方面,博物館要發揮史料方面的優勢,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讓一些歷史爭議更明確;另一方面,作爲公共文化場所,博物館要給各民族間的交流與和解搭好平臺。”

據悉,遼寧省博物館近期將舉辦多場展覽以饗廣大觀衆,包括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作品展預計6月底引進的意大利馬約裡卡陶瓷展。

(原標題:“流動”起來的博物館裡都有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