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樂人才荒「臺灣最慢」 薛忠銘催生大學系所注新血

圖文/鏡週刊

臺灣流行音樂從風光到沒落,人才斷層超過10年,歐美及中國則早設立了專門培育機構。爲挽救頹勢,政府將「流行音樂產業」列入「6大新興產業計劃」,由文化部提供補助,鼓勵學校開立課程教育着手。

不少音樂人因此投入教學,傳承專業也尋找新秀,尤以金曲獎製作人、臺灣索尼音樂前大中華區A&R副總經理薛忠銘投入最深。他花2年打造臺北城市科技大學的流行音樂事業系,並與多家唱片公司、歌唱節目產學合作,爲臺灣音樂圈注入新血。

歌手王力宏伍思凱李宇春吳莫愁畢業自流行音樂相關科系,臺灣在這方面的發展最晚。

林明翰原就讀國立中正大學物理系,纔讀了一年,覺得志趣不合想重考。熱愛音樂的他打算赴日讀音樂專門學校,評估後發現學費加生活費一年至少百萬元起跳,又無大學文憑,索性取消念頭。去年他高分考進甫成立的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系,父母一度不諒解,但他今年拿下「H.O.T全國校際原創音樂大賽」冠軍,終於獲得家人認同。

和林明翰有志一同的學生不在少數,2016年該系所首次以統測招生,今年則採獨立招生,錄取50人,吸引了300人報名。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不含碩士班學士學程全臺目前以流行音樂爲主成立科系的大學有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應用科技大學與南臺科技大學4所,每年報名人數創新高,完全不受少子化影響,刺激原本已有音樂相關係所的學院,先後開立流行音樂課程。

反觀國外,歌手王力宏、伍思凱、雙金女配樂家李欣芸,都是以流行音樂與爵士樂教育聞名的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校友,「五月天」石頭則是英國利物浦音樂學院(Liverpool Institute For Performing Arts, LIPA)流行音樂及錄音工程學士,中國歌手李宇春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通俗系、吳莫愁則有瀋陽音樂學院流行歌曲系學士學位,臺灣的流行音樂教育發展最晚。

爲了加快人才培育,政府將「流行音樂產業」列入「六大新興產業計劃」的「文化創意」項目,並由文化部提供補助。2014年起,各大學紛紛喊出增設流行音樂系所,中原大學成立「學士後數位音樂應用學士學位學程」,師範大學增設「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在職專班」,隔年位於臺南的南臺科技大學成爲全臺第一所設立「流行音樂產業系」的大學。

2016年,臺北第一家有流行音樂系所的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流行音樂事業學士學位學程誕生,花兩年催生該系的薛忠銘,在兩岸流行樂界活躍33年,擔任臺灣索尼音樂(Sony Music Taiwan)大中華區A&R副總經理12年(artist and repertoire,主要負責發掘培訓新人定位歌手的音樂方向與角色)。他製作過香港四大天王、蔡依林張清芳專輯,其中張學友的《吻別》,更以136萬張的銷量,位居臺灣有史以來唱片銷售榜冠軍。

關於流行音樂課程與以往傳統音樂教學最大不同?薛忠銘強調:「流行音樂是從創意而來,所以除了教創作,還要教聽創作及編輯創意的能力,同時牽涉到音樂管理層面、規劃製作專輯也包括在內。全套課程都學完後,才真正具備流行音樂產業的專業。」

網路世代產生了大量自媒體人人都能自學,卻缺乏專業度。

難得有大學願意找音樂產業人士成立系所並教授專門學程,所以薛忠銘早在系所成立前兩年就進入學校,在正規的教育制度下,結合時下產業的實用教學培育新人,這也是他願意從業界轉學界的重要考量,「第一年花我最多時間的,在於如何平衡教育與產業,找出適合的教學課程。」最後設立作詞、作曲、編曲、電腦編輯、演唱、錄音工程、混音工程、A&R(藝人與產品定位開發)、製作、企劃等課程,畢業需修滿128個學分。

「成立系所之外,更需要思考的是,未來的音樂產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薛忠銘直言,現今對音樂有興趣的年輕人,只想做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別,一頭栽下去花了大把時間、人力、物力,卻發現自己未必符合產業需求。「學校教育要跟上產業腳步,才能培養出未來的菁英。臺灣音樂產業欠缺的,是擁有全套完整系統知識的專業人才,人才斷層很嚴重,至少要花10年才能趕上。」

以今年金曲獎大贏家「草東沒有派對」而言,薛忠銘認爲外界只看到樂團愈來愈興盛,忽略幕後還必需結合音控師錄音室音響工程師、舞臺規劃等工程人員的技術,「尤其自己因着興趣組團玩音樂,跟幫其他歌手創作、共思音樂作品,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和技術。」

網路世代產生了大量自媒體,學習方式也變得速成,人人都能自學成爲「鍵盤音樂人」,卻缺乏專業度,「進錄音室製作實體專輯,會有專業音控人員分辨音質,好壞立見。但靠自學軟體完成的錄音作品,透過耳機、手機喇叭,很難判斷音質優劣。」

早年臺灣流行音樂界採師徒制,新人多因熱愛音樂進入產業,技術則是靠實際操練去累積;如今音樂產業競爭激烈,還來不及學習如何拿槍,新兵就得上戰場。對此,知名音樂人陳樂融曾發文呼籲:「臺灣流行音樂系所應該量身打造,師資、學程、建教合作都必需符合娛樂產業設計。」

薛忠銘贊同陳樂融的見解,「流行音樂科系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媒合音樂教育與產業,達成供需平衡,促進良性循環。如果學校只成立學系卻不管學生出路,就沒有成立的價值。」

爲此,薛忠銘將業界耕耘多年的資源人脈全部投入,積極串連產學合作。包括周杰倫所屬的傑威爾音樂、S.H.E的華研國際音樂以及福茂唱片、海蝶音樂、經紀人交流協會等,都是他一個個請託談成的合作伙伴。今年他赴浙江衛視《天生是優我》節目當音樂總監,就與節目談妥合作,帶多位學生前往,實際瞭解幕後如何運作,提前認識產業生態,「學生只要經過考覈,未來就能優先進入這些公司實習或任職。」

他並提供資源,鼓勵學生參加音樂比賽,訓練臨場反應及交流創意,「多聽別人的東西才知道程度在哪裡,除了突顯自己,也能加強速度跟專業能力。」相對於民間補習班及音樂培訓中心,結合專業教育與產業的正統音樂技職教育,無疑是更爲可靠的產業良方。

年齡:52歲

經歷:

獲獎:

第23屆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

代表作:

張學友《吻別》、張信哲《夢想》《摯愛》、陳奕迅《婚禮的祝福》、蔡依林《看我七十二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原聲帶

更多鏡週刊報導【培育流行音樂人才】挽救10年斷層 薛忠銘從大學教育着手【培育流行音樂人才】鍵盤音樂人自學變網紅 最大的問題是...【培育流行音樂人才】串連產學合作 學生入行佈局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