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出路:躺平還是繼續卷?

現在的就業環境和行情,真的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不知道該怎麼選了。你努力吧,反而可能失去越多,你躺平吧,可能在其他領域有所得。

今天我們討論個問題,留學生該繼續努力去卷還是選擇躺平?

No.1 這幾年選擇努力的,該踩的坑都踩了一遍

互聯網在盛傳,這幾年你越努力,越返貧。我結合下我身邊幾個學生的例子,好像真這麼回事。特別是我有幾個學生,家庭條件優渥,妥妥富二代那種的,在英區人家要喊他們一句富哥。

但他們這幾年,也是心累了,折騰慘了。舉個例子,我有個學生,本科在曼大讀的,家裡逼的,碩士不想那麼累。學校選了個Royal Holloway,主打一個想着混畢業。學業壓力沒那麼大。然後在讀期間把重心放在搞事業上。

先是開了一家中國餐館,裝修啊,宣傳啊,前前後後投入了300多個,然後遭遇c-19,虧了個底掉。基本處於開一天虧一天的階段,實在兜不住,然後關停了。接手他生意的一樣也是個富二代,在Brunel讀碩的,一樣接手即虧,還以爲撿到了便宜。其實啥也不懂,就扎進去了。

c-19後,我這個學生又聽說二手車利潤大。然後開始和其他幾個二代們一起搞車子。盤子還弄挺大,一起放了2000多個在裡面轉。結果又遇到消費降級,電車打折。各種車都處於折扣期。沒有啥盈利空間,也是天天在虧。然後幾個哥們還鬧崩散夥了。轉頭,發現之前的餐飲被人家印度人接手了,乾得很紅火。

就這幫富二代們,手頭有點閒錢,總想找點事做,證明下自己。但發現,好像總是在逆勢求生存。本以爲是什麼火去幹什麼,但追求的結果往往都是,什麼都火完了,他們纔去接盤。

說實話,在大行情不好的時候,你有錢亂折騰,並不能成就你。反而只能虧得越多。反而你無成本投入,去做中間商的那些行業,能讓你盆滿鉢滿。

所以留學生該不該努力?我覺得努力還是該的,但行情越是動盪,你越要選擇謹慎入局。提前找點中間資源,自己去做串聯的事情不就很好嗎。創業這個事情,切忌把本金虧出去啊。不賺都是贏的,項目好轉之後才繼續推進。可以多花時間觀察項目去。你上來就all in的,還玩個der?

No.2 選擇躺平的留學生!

我也有不少學生選擇躺平的,反而這幾年日子過得很滋潤。就家裡的確是底子不錯,家裡有1個小目標起的,家裡真的不需要他去創業或幹嘛的。留學回來,找個不錯的伴侶就好了啊。安安靜靜的當個吉祥物,家裡每個月的生活費都安排到位了。你要上班就去上,不上班家裡掛個崗位你去照看下。

這類富二代留子們就選擇了不懂,不亂出去投,也不想出去搞錢。我再舉個例子,我有個杜倫的學生,在杜倫讀的哲學,這專業就業是真沒優勢,自己也懶得去就業。就這麼在家做全職子女,家裡給的生活費,全all in進了美股,有的還在提前買了數字貨幣,尤其是大餅這種。因爲有閒錢,所以也不帶心疼的。就放裡面不動了。

平常也不瞎折騰,回國後,就和自己的同學,一樣在杜倫讀會計專業的女朋友結了婚。婚後,和媳婦就是這裡旅遊,那裡看演唱會。這個月日本北海道,下個月英國看極光。天天在路上,看似天天在吃喝玩樂。回頭一算賬,你猜怎麼着?沒花多少。而且股市和大餅你們自己也知道。漲麻了。小日子過得滋潤還不說,直接躺着還賺了一大筆。你說這找誰說理去?

總了個結:就都是富二代,都是英區留子回來。你說說看,是不是有的越努力越開歷史倒車?反而躺平的,看似躺平,反而順應了大勢。

在經濟逆週期的時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不需要折騰的。你越折騰,越容易陷進去。而且富二代很多的確不適合創業,容易被割不說,還容易上頭。當然,富二代的優勢是容錯率大,能多虧幾次,把認知虧出來。但這種經驗,最好是在經濟上行週期去吃這個虧。經濟上行的時候,你資金大,體量大做什麼都是順的。而現在,大家都捂着錢袋子,不肯消費的時候,你是越做越錯,多做多錯。還不如躺着。

這個道理其實也同樣適合那些想通過學歷去改變自己就業上升途徑的留學家庭。刷學校的思路是對的,但不適合經濟逆週期。學歷紅利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是沒啥作用的。只有經濟條件好的時候,它纔有巨大加成。你會獲得很多額外優勢。在逆週期裡面,你是ucl畢業的,有的時候一樣得趴着。人家企業都營收困難了,你是啥學校的都不好使,人家市場沒增長,不降薪裁員都是好的。

所以,如果你本身有不錯就業的,不着急去留學的。可以等行情穩定了,自己正好也想突破下瓶頸,可以挑一個自己覺得好的專業方向去修正下自己。這時候該刷學校提升自己信任背書,還是刷專業提升自己專業技能,差不多都有想法了。反而這時候最適合普通家庭的留學生進場。

我個人覺得卷和躺平都不可取,卷是因爲你沒選擇了,這時候你要停下來思考,看路,找可以努力的方向去。躺平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是看穿了,啥都沒意思,也沒意義,享受生活去了,可以適當的躺平,但時間久了,也會有危機襲來的。最好就在這個過程中找一個度,可以休息,但不能停止學習,以及尋找市場的變化,等行情好的時候,自己也有機會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