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動了:大學老師迎來“躺平”潮
《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卷不動了:學術界迎來“躺平”潮》(Fed up and burnt out: ‘quiet quitting’ hits academia)讓很多高校教師產生了共鳴。
在我國高校,“躺平”已經成了老師之間日常交流的高頻詞,而且有不少老師真的選擇了“躺平”。
根據我們的觀察,高校專任教師選擇“躺平”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僅供參考):
一、正常躺平:有編制講師、副教授
我們聊到大學老師的“躺平”,通常是指那些多年來幾乎不做科研,只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老師。
有些年輕老師,博士畢業後留在學校任教,十幾年過去了,還在講師的職位上原地踏步。
因爲他們基本沒有科研成果,教學也不出彩,而他們的同學因爲優秀的教學和科研成果,早就成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這些“躺平”的老師們,可能是引進時專家看走了眼,或者有其他原因。
這樣的“躺平”老師在我們身邊挺常見的。
有些學校通過轉崗來處理這些“不求進取”的教師。對於那些不適合教學崗位,但有其他專長的教師來說,轉崗是人盡其才,沒什麼好指責的。
我把這類老師的工作狀態稱爲“正常學者躺平現象”。
據我初步觀察,現在高校裡,大部分“躺平”的老師都屬於這一類。其中,女老師因爲家庭、生育等原因,精力消耗更大,躺平的比例也更高一些。
二、光榮躺平:有人才帽子的教授
最近,有位教授談到了現在學術界的一種特殊現象,他稱之爲“學者躺平”。
他說,有些學者經過一番努力,終於獲得了各種學術榮譽,於是覺得“船到碼頭車到站”,是時候享受奮鬥的果實了,於是選擇了“躺平”。
這種現象看起來好像還挺“光榮”。
這些選擇躺平的學者,一般不再從事科研工作,而是主要應付各種“利益相關的事務”。
比如,有些人雖然並不擅長行政管理,卻熱衷於當官;
有些人喜歡參加各種評審,或者一些沒有實質性成果的“學術報告”等活動。
但問題是,我國的科技創新正需要他們在享受國家給予的豐厚待遇的同時,繼續在科技一線努力。
他們不需要爲了爭取學術榮譽而奮鬥,可以更自由地投入到一些我國急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中,爲國家分擔一些憂慮,爲國家帶來一些重大原創成果。
三、無奈躺平:折騰多年,錯失人才帽子
有一種所謂的“學者躺平”現象,就是那些一直申請國家級頭銜,直到年齡限制也沒能成功的青年學者。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已經厭倦了那種無盡的“奮鬥帽子”生活,也選擇了“躺平”。
這種“學者躺平”的情況讓人覺得挺可惜的。因爲其中確實有一些真正有才華、成果豐碩的學者,因爲一些非成果因素失去了獲得頭銜的機會。
當然,即使這些學者選擇了躺平,由於他們對日常的教學科研“套路”駕輕就熟,所以還是能輕鬆應對大學的年終績效考覈,生活也不會太差。但要想讓他們像以前那樣爲了頭銜而奮鬥,那就有點難爲他們了。
不過,我相信他們中一定還會有人基於對科學的熱情,繼續從事自己喜歡的學術研究,說不定哪天就能不小心搞出個優秀的科研成果來。
四、躺不平:“非升即走”的青椒和博後
近些年,國內很多高校都開始效仿國外高校的做法,實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
這樣一來,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和廣大博士後研究員倍感壓力,紛紛表示:躺着也不舒服,捲起來也累啊!
現在,很多高校的新進講師不會立刻獲得“編制”,而是先簽勞動合同。合同規定,他們在幾年內要完成國家級科研項目或發表一定級別的論文,才能通過績效考覈,成爲副教授,否則就到期走人。
要當上副教授,得花大量時間和精力,還承受很大壓力。通常要經過多年努力,在科研、教學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有成績,才能達標。
在這種壓力下,年輕老師和博士後基本沒法“躺平”,只能在競爭激烈的科研圈拼命努力,直到獲得編制和副高職稱,纔有可能考慮“躺平”的問題。
五、想躺平?越來越難了!
近年來,高校教師考覈壓力越來越大,各種人事改革政策紛紛出臺。
例如,有些高校規定,通過考覈的長聘老師要繼續接受嚴格的考聘管理,對一些表現“不合格”的教師,實行“職稱退步”管理,即正高降爲副高,副高降爲講師。
還有的學校要求,即使有編制,也要非升即走。
此外,越來越多學校對教師的考覈除了看論文,還要求每年申請一定數額的科研經費,否則考覈可能不合格。
在這些措施下,高校老師想要完全“躺平”,幾乎是不可能的。
也有老師認爲,高校內部原本就沒有“躺平”的可能,所謂的“躺平”,更多是工作勞累後的心理安慰。
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劉慶生教授原題:《聊聊另類學者躺平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