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經之聲-環境非無價 量化環境效益迫在眉睫

聯合國2019年底宣佈,有超過60個國家承諾2050年實現碳中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打擊全球經濟之後,許多國家開始關切綠色復甦的經濟反彈力道。歐盟在綠色新政中宣告碳關稅的邊境調整機制,已對國際市場產生影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9月22日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將努力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無獨有偶,日本首相菅義偉也緊接着在10月提出並強調,日本將設定2050年爲碳中和的期限。更令人訝異的是,與我國有相似能源結構的南韓總統文在寅也在同一周(10月28日)誓言,南韓也將努力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

臺灣呢?

2030爲全球永續關鍵年,全球氣溫是否上升2°C,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是否從此不可逆,在10年內,謎底就會揭曉。過去四年,美國總統川普總統在其任內公開否認全球暖化甚至退出巴黎協議,讓所有環保工作者感到沮喪。美國大選後,美國有望重返巴黎協議的訊息,令人雀躍和振奮。然而,對臺灣而言,卻可能是一個負面衝擊,原因是,國際間推動的「綠色新政」已掀起國際貿易轉型浪潮,而臺灣尚未趕上這波「綠色新政」,倘若臺灣的企業渾然不覺毫無環境表現,未來在國際市場上勢必失去經濟活動空間,因此,嗅覺一向敏銳的臺灣企業努力和國際接軌,希望不會因爲環保問題而影響競爭力。

今年12月2日頒發的《臺灣循環經濟獎》,就是在這股力量下,由民間自願性力量所發起的獎項。《臺灣循環經濟獎》的目的在於:(1)建立國內各行各業的環境和經濟的典範案例,樹立學習對象,讓企業對經濟活動的環境表現有感;(2)臺灣的國際空間有限,希望將臺灣最典範的環境永續企業,推薦到國際場合,表彰臺灣企業經濟活動的環境表現;(3)推動企業瞭解經濟活動和環境表現的關聯性,讓大家知道努力的方向,以及政策法令應有的建言

《臺灣循環經濟獎》今年共5家企業榮獲最高典範獎項,13家企業榮獲傑出獎。從得獎事蹟中,可看出這些臺灣企業典範,均有明確的科學論據,以科學數據證明企業如何影響環境,正是聯合國推動環境永續企業時所強調的——有科學基礎支持的環境永續企業表現,不僅與國際接軌,也是臺灣企業在環境永續上的重要突破。

企業典範獎-友達光電,友達不但在產品製程上導入循環經濟概念,更投入員工教育訓練,打造全體上下一心的循環企業文化,並將循環經濟理念擴及上、下游廠商;友達不僅讓水回收率提升至90.5%、廢水排放量降低20.7%,不讓任何一滴廢水流入地面水體的決心更是各企業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

產品典範獎─戴爾科技集團,戴爾科技的企業目標爲「最環保的科技公司」,在產品生命週期上積極導入循環經濟思維,最終打造出Latitude 5400 Laptop這款採用多種回收再生材料所製成的筆記型電腦,並使用35~60%的消費後回收再生塑膠

技術典範獎─優勝奈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優勝公司爲揮別高污染、高毒害製程,研發出多款環保型金屬剝除劑,有別於過去的氫化物王水,不但用水方面減少20倍以上、碳排方面更減少30倍以上。

另外,供應鏈典範獎─日月光半導體,透過一系列永續管理專案與策略,將永續理念 擴及至2,000多家合作供應商,無論是在對外 部供應鏈所造成的影響力深度及廣度上,皆位居業界之冠。

然而,臺灣企業面臨的挑戰依然艱鉅。2019年國際能源總署統計資料顯示,全球人均排放量4.37公噸,臺灣人均排放量13.7公噸,全球綠能發電佔比26.5%,臺灣只有4.8%。資源循環使用率,臺灣20.53%,世界8.6%。顯然,減碳是臺灣企業短期內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有鑑於此,中華經濟研究院所發展的企業決策模式,希望藉系統動力分析模式具體反映臺灣企業的環境貢獻程度。舉例而言,以最近大家關心用電大戶的再生能源條例要求而言,如果設置10GW的太陽光電,雖然只產生770億臺幣的經濟效益,卻有1830億的環境效益,而這個環境效益往往在企業決策過程中被忽略。「環境並非無價」,中華經濟研究院希望做到量化環境價值,提供政府及民間具體可見的努力方向。

循環經濟已成爲各行各業的努力方向。從第二屆《臺灣循環經濟獎》得獎名單及其事蹟來看,各行各業從物質流、金流面向對環境做出正面貢獻,更有包括:紙業正隆和榮成營造業根基和瑞助、以及金融業玉山和華南等更多產業關注循環經濟並有傑出表現,顯現臺灣企業正躍躍欲試、開啓一條披荊斬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