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蔔快跑,正在搶走武漢司機們的飯碗?
“鏡子鏡子我問你,中國最霸氣的司機在哪裡?”
“秋名山車神在武漢司機面前,也只能低下高貴的頭。”
武漢司機的霸氣,我年輕時候就知道了。有一個在駕駛界流傳很久的傳說,說武漢公交司機尤其開跨江路線的,比如538路,都是賽車手出身。
得飄得飄得那個飄:
也正是因爲名聲在外,所以武漢公交上經常有“控制車速”這樣的醒目提醒,要求公交車時速不能超過40公里。武漢其他車的司機,總算鬆了一口氣。
然而,最近一種新的車輛——無人駕駛出租車在武漢路上出現了。跟過往一段時間的公交車一樣,這種車也給武漢的司機帶來了某種程度的“困擾”,因爲它們太過講究交通規則,以至於在路上鬧出各種各樣的怪問題。
沒錯,我說的就是百度Apollo推出的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蘿蔔快跑旗下的無人駕駛出租車。
蘿蔔快跑的出租車,有多守規矩呢,看下邊這張圖,你就能感受一二了:
兩臺蘿蔔快跑在十字路口碰上,因爲雙方相互禮讓,誰也不先走,導致路口擁堵,給來查看路況的交警都給整不會了。
因爲現實中屢屢搞出這種哭笑不得的事來,很多人喊這個車“笨蘿蔔”,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種新生事物。
百度老總,也是蘿蔔快跑的大boss李彥宏,最近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時表示,大模型不能卷基礎模型,要卷應用、卷場景。這話說得沒啥毛病,蘿蔔快跑作爲百度AI的一個拳頭產品,確實是充分考慮了現實場景的應用中?只是這樣一個場景,一個應用,它稱得上是好場景,好應用嗎?
應該說,在整個社會經濟蓬勃向上,勞動力價格快速飆升,勞動力市場轉向賣方市場的狀態下,像蘿蔔快跑這樣可以給整個社會節約人力的無人駕駛出租車,是有很大的存在價值的,更不失爲一個好應用。
就好像當年的工業革命,使得前現代的勞動生產率有了巨大的飛躍,空乏的市場上一下多出了很多物美價廉的商品。整個社會面貌也跟着發生鉅變,從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
但是以目前的現狀來說,無人駕駛出租車,真的算不上什麼好應用、好場景。因爲眼下的出租車市場,司機已經嚴重過剩到快拿不到訂單了。
就這兩天的新聞,根據廣州市交通運輸局每月發佈的《廣州市網絡預約出租汽車市場運行管理監測信息月報》,從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廣州報備網約車數量從9.74萬輛增至12.12萬輛,註冊駕駛員從12.91萬增至13.85萬。與此同時,從去年12月到今年5月,網約車日均訂單量則從14.21單下降至12.22單,日均營收也從343.34元降至311.63元。這意味着一些網約車司機即便是“整月無休”,在未扣除用車成本的情況下月收入也不超1萬元。
武漢會有什麼不同嗎?當然不會。
在武漢的熱門區域,如江漢路、漢街等地,打開熱力圖便能看到大量司機在爭搶訂單,同時這些區域也常發生交通擁堵。不論是出租車司機,還是網約車司機,大家的日均營收都在持續下滑。
蘿蔔快跑在武漢投放了1000輛無人網約車,6公里4塊錢,平均一公里幾毛錢,而且能24小時接單,試問哪個司機幹得過。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這話一點沒錯的。
過去一段時間,網約車出租車、送外賣、送快遞被譽爲新“鐵人三項”,是許多失業者最後的兜底。這幾個行業容納了大量新就業者和失業者,爲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交通運輸部公佈數據,截止 2023 年 12 月份底,網約車司機註冊量達 657.2 萬人,首次突破 650 萬人。單單是2023 年一年,我國新增網約車司機高達 148.2 萬人!
估計現在全國的網約車司機人數應該有千萬之巨了。很難想象,倘若這羣人最後連開車這碗飯都吃不成的話,他們能去幹什麼?又有什麼樣的市場,能容納這麼一大羣人?
當然,蘿蔔快跑能在武漢落地,也是一種現實考慮。武漢作爲最大的中部城市,在疫情後遭受重創,不少經濟數據難言樂觀,尤其是過去的經濟引擎——基建,在這兩年更是一言難盡。
2023年武漢土地財政是2022年的一半,只有2021年的三分之一。土地財政逐步縮水的情況下,很多線下實體開不下去了,寫字樓空置率跟着大幅提升,就連高科技中心光谷,繁華程度也大不如前。
在這種情況下,要突破,要有高科技引領怎麼辦?引進無人駕駛汽車,不失爲一個明智選擇。而且,我相信引進消費市場的網約車不是最終目的,將百度旗下的AI產業引進到武漢,纔是目的。
根據汽車諮詢機構埃信華邁(IHS Markit)的預測,到2030年,中國共享出行的總市場規模將達到2.25萬億元,其中無人駕駛出租車佔比將達到60%,即1.35萬億元。
爲了搶這塊蛋糕,武漢是真拼了。然而司機們面臨的困境也是切實的困境,我們在課本上見識過的“破壞機器”的鬥爭,已經若隱若現的出現了。
蘿蔔快跑近期在武漢屢遭投訴就是力證。對此,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回覆稱,已將情況反饋到平臺,並督促平臺處理。
平臺反擊很快,馬上就有了下面的行動:
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無人駕駛的前景,AI的敘事想象,都支撐武漢方面的天平向平臺傾斜。
這就帶來了一個矛盾,一個很難得到妥善解決的矛盾,即科技一方面降低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成本、提升了運行效率,另一方面又確確實實會搶掉不少人的飯碗,進而威脅到他們的生存。
對後者的同情和幫助,並不是一個民粹主義的觀念。須知如果一個羣體的勞動權利被剝奪,相應的保障和福利又跟不上,那最後的結局註定難言美妙。
特別是在當下,網約車對很多人來講,幾乎成了最後的依託。
科技造福人類沒錯,但並不總是造福全人類。在AI 能夠取代的工作越來越多的時候,社會還是應該提前做好準備,不能一味地將發展代價交由普通人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