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稻子熟了》——袁隆平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據時刻新聞消息,據袁隆平保健醫生透露,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亞雜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發身體不適。4月7日,轉到長沙住院治療。

和母親的一次出遊讓他找到了一生的目標

袁隆平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西。

爲中國的糧食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照片看起來也像農民。一般人認爲他應該是農民出身。

實際上,他於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協和醫學院,接生的醫生是林巧稚,當時林巧稚是新醫生,後來是全國婦產科第一大權威。

協和醫院檔案記載着袁隆平出生時的有關情況

那份出生證據是打印的,除了打印文字,其餘的空白則是用繁體中文或英文填寫,左上頁填寫的是一個嬰兒的生命信息和家庭信息:袁小孩,家住西城舊刑部街長安公寓,原籍江西德安城內;右頁中間爲袁小孩出生時留下的腳印,上面還有那位爲袁小孩接生的婦產科大夫的英文簽名:Qiaozhi Lin,——林巧稚!

林巧稚大夫生於1902年,恰好與袁隆平的母親華靜同歲,那年她還是一個二十七歲的大姑娘,就在她爲“袁小孩”接生的那年,她從協和醫科大學畢業並獲醫學博士學位,被聘爲協和醫院婦產科大夫,成爲該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中國女醫生。不過那時還難以預料,她將成爲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並將在未來歲月裡開創很多個第一: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

袁隆平是這樣說自己家庭的:

“我父親袁興烈生於1905年……畢業於南京的東南大學……在縣裡擔任過高等小學的校長和督學……後來他受到西北軍的愛國將領孫連仲的器重,做了這位上將的秘書。再後於1947年底調到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任職,做事務科科長。

我母親早年在江蘇鎮江教會學校讀高中……我的英語是我母親發矇的,很小時我就跟着她念,後來上學,我的英語課從來不復習就都是高分,我覺得很容易,因爲我有基礎。

我家雖然祖籍是在江西,我自己卻是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因爲生在北平,便取名“隆平”。當時,我的姨媽華秀林是北京協和醫院的護士長……根據協和醫院的記載榮幸得知,我是由林巧稚大夫參與接生的……林大夫生於1902年……她1929年6月畢業於協和醫學院,7月成爲協和醫院婦產科的第一位女大夫。我很感謝林大夫,感謝協和醫院。

重視英語教學,是教會學校的特點之一。在那種幾乎全是英文的環境中學英語,我當時達到了看英文電影百分之八九十都聽得懂的程度。我現在之所以能在頻繁的國際學術活動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諸如學術討論會、合作研究、技術指導和宣讀論文等等,主要是母校給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然,我母親對我的英語啓蒙也是很重要的,她畢業於教會學校,英文很好,對我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袁隆平(左)和母親

因爲父母的關係,袁隆平的少年求學時代去過很多地方,讓袁隆平見識到了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6歲那年,母親帶袁隆平到漢口郊區一家果園去遊玩。對於在城市裡住慣了,從沒見識過農村果園的袁隆平來講,那次旅行稍顯奇妙。

“從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我記憶中那個美麗的果園便飄進我的心靈,滿園裡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我覺得那一切實在是太美麗了!美得我當時就想,將來我一定要去學農。”袁隆平說。

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畢業後,父親打算讓他報考南京中山大學,但袁隆平卻有自己的想法,他說,我想當一個農業科學家。

這句“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他守護了近70年

那一點意外發現 慢慢“生根發芽”

在20世紀60年代,糧食問題是生活中的大問題,由於物資匱乏,按月取糧則成爲每個家庭獲取糧食的唯一途徑。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袁老發現了試驗田裡的第一株天然雜交稻,繼而推開了水稻雜交實驗的大門。

1953年8月,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同年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袁隆平的大學畢業證書

1960年7月,袁老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水稻。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爲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爲天然雜交水稻。隨後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他知道,水稻天然雜交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性。不過,一旦雜交成功產量也許會倍增。

6年後,袁隆平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同年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看到後,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動。

△論文手稿

700公斤、1500公斤......他屢屢打破自己創造的世界紀錄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在袁老研究和實驗雜交水稻的過程中,也有過失敗與質疑。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2年後,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產量在原來基礎上增產一倍有餘。

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

9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2014年10月10日,湖南漵浦縣橫板橋鄉紅星村超級稻基地,袁隆平院士視察超級稻情況。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啓動。測產結果顯示,晚稻平均畝產爲911.7公斤。2020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爲619.06公斤。

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湖南衡南基地衝擊雙季稻畝產紀錄成功!袁老90歲生日願望,也在這一刻實現。

這位“90後”的逐夢腳步從未停下

2019年9月29日上午10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頒授勳章。

當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袁隆平說:“總書記問我,有什麼進展?我說,我們正在向1200公斤畝產衝刺!”

是什麼讓這位身披無數榮譽的老人在90歲高齡依然努力奮鬥?正是夢想的力量。

袁隆平院士曾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

他,是稻田裡的守望者

袁老,走好!

下文是袁隆平曾寫給母親的一封信——《媽媽,稻子熟了》,該文曾刊發於《讀者》雜誌2011年第14期。這封書信字裡行間深情滿懷,感人肺腑,表達了袁隆平對母親的思念、讚美、敬佩、感激、愧疚之情。今天,讓我們重溫此文,一同感受這位老人爲了讓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所做出的巨大付出。

02:01

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

本來想一個人靜靜地陪您說會話,安江的鄉親們實在是太熱情了,天這麼熱,他們還一直陪着,謝謝他們了。

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裡總是想着您,想着安江這個地方。

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的大家閨秀,最後竟會永遠留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還記得嗎?1957年,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着我,臉貼着地圖,手指順着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麼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沒想到的是,爲了我,爲了幫我帶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後,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裡走得慣鄉間的田埂!我總記得,每次都要小孫孫牽着您的手,您纔敢走過屋前屋後的田間小道。

2013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袁隆平超級稻第四期攻關示範片查看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卻忘了,對一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裡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從來沒有問過您有什麼難處,我總以爲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閒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着開會。那天正好是中秋節,全國的同行都來了,搞雜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麼着也得陪大家過這個節啊,只是兒子永遠虧欠媽媽您了……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是您的最後時刻。我總盼望着媽媽您能多撐兩天。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後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後悔。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兒子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麼就那麼糊塗呢!這麼多年,爲什麼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媽媽,每當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當我在國際講壇上談笑風生,每當我接過一座又一座獎盃,我總是對人說,這輩子對我影響最深的人就是媽媽您啊!無法想象,沒有您的英語啓蒙,在一片閉塞中,我怎麼能夠閱讀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文獻,用超越那個時代的視野,去尋訪遺傳學大師孟德爾和摩爾根?無法想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歲月中,從北平到漢口,從桃源到重慶,沒有您的執著和鼓勵,我怎麼能獲得系統的現代教育,獲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膽識?無法想象,沒有您在搖籃前跟我講尼采,講這位昂揚着生命力、意志力的偉大哲人,我怎麼能夠在千百次的失敗中堅信,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使萬千民衆告別飢餓?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

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裡的田埂是不是還留着熟悉的歡笑?隔着21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着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穀子在陽光中畢剝作響,水田在西曬下泛出橙黃的味道。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

這是1981年,袁隆平爲第二屆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遴選講課用的雜交水稻標本。新華社發

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200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趙衆志攝

2012年1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右)爲袁隆平(左)頒發2011年“馬哈蒂爾科學獎”,表彰他在熱帶農業發展領域的貢獻。新華社發(張紋綜 攝)

這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2019年9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中國經濟學人雜誌官方讀者羣申請入羣步驟更新啦~~~

請掃下方二維碼,申請加CE小飛人兒爲好友,

留言“申請入羣”,

即可靜候CE小飛人兒邀親入羣

【友情提示】

中國經濟學人官方微信號(英文版)全新上線,

親們快來掃下方二維碼關注吧~~~

ChinaEconomist

An English language periodical that publishes original academic papers and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來源:瀟湘晨報綜合時刻新聞、新湖南、央視新聞、長沙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