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心滿意足地走了,千千萬萬個馬斯克正在路上

作者|普子胥

出品|本站科技《態℃》欄目

見了三位部長,和曾毓羣吃了頓北京烤鴨,在上海發表一通熱情洋溢的講話後——

鬍子都來不及刮的馬斯克,在中國逗留不足兩天,便匆匆乘上飛機,向着太平洋的另一端飛去。

不過,更多的象徵着友誼、真金白銀、以及未來無限可能的飛機,正在從世界的各個角落,共同奔向東方。

馬斯克從中國滿載而歸黃仁勳就要來了,全球科技發展離不開中國!(來源:科技大佬見聞)

一、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一個馬斯克心滿意足地從中國回去了,更多的“馬斯克”還在路上。

馬斯克密集刷屏的三天時間裡,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在上海蔘加了摩根大通中國投資峰會,與他一同出席的,還有星巴克CEO納思瀚,以及輝瑞等多家跨國公司的CEO。

同一時間裡,SK集團副會長徐鎮宇、沙特國家石油公司候任亞洲總裁穆提卜·哈勒比、安謀公司(ARM)首席執行官雷內·哈斯也與中方高層相繼會面。

甚至,連全球第一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集團(LVMH)董事長兼CEO伯納德·阿諾特,也將計劃本月訪問中國。

而剛剛將英偉達帶上萬億市值寶座的英偉達掌舵者黃仁勳,也敲定了下週抵達中國。

一場自2023開年以來,國外企業高管密集訪華的浪潮,越發澎湃:此前,蘋果CEO庫克、英特爾CEO基辛格、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鎔、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還有大衆、西門子、阿迪達斯的CEO,空客、歐萊雅、阿爾斯通的總裁等,來自世界各地成百上千的外企高管和商團,正在密集涌向中國。

大幕正徐徐拉開,而精彩還將繼續。值得肯定的是,在庫克、馬斯克後,未來,仍將有更多類似量級的跨國企業CEO訪華。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這一切,或許正如諮詢巨頭麥肯錫談到全球未來機會在哪裡時,所說的那樣。

二、全球最大的市場

“如果失去了中國市場,我們並沒有應變計劃。中國只有一個。”

因爲一些衆所周知的原因,在英偉達5月底公佈一季報前一天,黃仁勳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不無擔憂地表示,現在的英偉達面對中國市場,多少有點放不開手腳。

實際上,在AI浪潮爆發的2023年,黃仁勳引領下的英偉達雖已成爲第七家“萬億美元俱樂部”美國上市公司。然而,支撐其英偉達萬億市值的一半營收,則來自中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也是英特爾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今年4月,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在北京一場活動演講這樣說道。雖然不及英偉達對中國的嚴重“依賴”,但在2022年,英特爾中國區營收171.25億美元,仍佔這家公司營收的27%。

更不要說,馬斯克與他的特斯拉:中國,貢獻了特斯拉全球最大產能以及第二大市場,被稱其“下金蛋的鵝”,更是其司全球生產的“心與肺”。

“我帶着深深的敬意來到這裡。”

而在消費品市場,星巴克CEO納思瀚說得更有情商,但也足夠直白。他談到,中國人均年咖啡消費量是12杯,日本是200杯,美國則是380杯。中國增長空間很大,將繼續投資中國,到2025年中國市場將開到9000家門店:“希望未來中國將成爲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市場。”

“摩根大通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會在中國。”

而在“華爾街的意見領袖”的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看來,中國則是公司投資明確的方向,他在參加摩根大通全球中國峰會時,堅定地說道。

據報道稱,摩根大通近四年通過新增牌照、增持證券等,持續擴大着在華業務。

三、輕舟已過萬重山

密集的表態下,是中國市場對外資企業的越發重要且不可替代。

在疫情逐漸消退的2023年,中國巨大的市場孕育着巨大的機會。除了科技類的巨頭,人們可以看到,從今年初,沙特阿美、大衆汽車、匯豐銀行等高管已經訪問了中國,外企正在增加在華投資。

來華走市場、談合作、籤大單,不斷加碼,已經成爲一種越發鮮明的世界經濟趨勢。

一個直觀的例子是,此前的3月底,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珏婷在例行記者會上,就談到,衆多跨國公司高管深入考察了中國發展的環境,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他們普遍反映,中國市場極具吸引力,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

當時,她披露了一組數據:今年以來,全國新簽約的外資項目300多個,涉及生物醫藥、先進製造、化工能源、現代服務業等重點行業領域。

而共享,就是共贏。外企高管更是深諳此道。

所以,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外企“朋友圈”正在漸漸變大:人們可以看到,庫克一到中國就到三里屯蘋果零售店與粉絲合影,也能看到馬斯克對上海員工熱淚盈眶地打“雞湯”,以及,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盛情地說道,沒有中國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但僅有一個全球第一大市場,還不足以解釋外企密集訪華的趨勢。

實際上,歷經長年發展,現在的中國在衆多行業已經具有了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比如,中國工業體系具有規模大、門類齊全的特點,不會因爲某個行業發展處於低谷而影響到整個經濟的發展。

比如,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佔全球製造業的31%,高於2017年的26%,幾乎是美國17%份額的兩倍。

而以特斯拉爲例,2019年到2022年特斯拉在中國供應化比例一度從50%左右上升到95%。大到電池底盤,小到方向盤、安全帶,特斯拉中國本土供應商幾乎一應俱全,這令不少人直呼:“除了車標,其他全是中國造。”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不少地區和國家都在爭相取代中國製造,但更多的外企,則不止一次且不得不承認,中國獲得原材料以及爲成品生產零部件的能力仍是無可取代的。

此外,隨着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正爲外企提供了發展的穩定環境與確定性。

在世界銀行發佈的《2023年營商環境報告》中,也同步顯示,中國在全球營商環境排名中上升了4位,達到第31位,連續兩年躋身全球改善營商環境幅度最大的十個經濟體之列。

中國貿促會2022年底,曾對160多家在華外資企業和外國商協會進行調研的結果顯示,99.4%的受訪外資企業對2023年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更有信心,表示將繼續在中國投資興業,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98.7%的受訪外資企業表示將維持和擴大在華投資。

不僅如此,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今年3月的報告中顯示,中國在44項關鍵技術中佔據37項,從而領跑全球。

在市場、供應鏈、以及技術加持下,外資對華投資規模也在逐漸攀升。

一份來自中國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99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而在2022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約合人民幣12326.8億元,同比增長6.3%,規模穩步上升。

正因如此,2023年開年以來,國際投資和諮詢機構集體上調今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例如,標準普爾更新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長預期,從2022年11月的4.8%調高至5.5%。

或許,當下太平洋彼岸的兩大強國之間,仍會因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糾葛,而在臺面上彼此冷落,但世界經濟的大江大河仍在滾滾向前:那些龐大的市場、熱絡的投資、不斷涌現的機會和可能,正在中國持續噴涌而出。

對此,“馬斯克們”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