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蘇菲談《紅樓夢》荷譯本 考驗耐性
荷蘭翻譯家馬蘇菲認爲《紅樓夢》大家族故事可被理解爲西方的《唐頓莊園》。(書展基金會提供)
歷時13年,首部荷蘭語譯本的《紅樓夢》於2021年正式出版,譯本分四卷裝訂,厚達2160頁,且首刷3000本在2個月內就已售完,目前已進入第3刷。能夠讓中國傳統文學名著透過譯文被荷蘭一般讀者所接受,譯者之一的荷蘭翻譯家馬蘇菲於今年臺北國際書展期間來臺,分享了翻譯歷程。
馬蘇菲也曾翻譯過張愛玲的長篇小說《半生緣》,荷蘭譯本《紅樓夢》透過3位譯者合力,她表示每個人負責的部分會再由其他兩位看過並共同修譯,最終120回全部譯完後三人再一起看過脩潤過,算起來前前後後每位譯者都從頭到尾讀了5遍,反覆確認彼此的譯文和文氣能夠統一。
《紅樓夢》人物衆多,別說國外讀者,連熟悉文化背景和故事的臺灣讀者、學生,讀來都常會搞不清其中人物的親戚關係,馬蘇菲表示在不失真的情況下希望譯文能儘量還原小說,因此會在文後加上一些註腳,也在每一卷後做了人物關係圖,讓讀者可以查看。
《紅樓夢》很難譯的部分包括人名,如寶玉的名字另有含義,因此在音譯之外也試着將「珍寶」的意涵譯出。不過要說最難譯的人名,3人認爲是寶玉四大丫鬟之一的「襲人」,琢磨了3年的時間才定案。
馬蘇菲表示,荷蘭譯本不僅是給漢學研究者,更是給普通讀者看的,也引導讀者以理解電視劇《唐頓莊園》的角度,將《紅樓夢》和大觀園想像如同西方的大家族,便不難對照和呼應,此外也在譯本的跋中,介紹了中國的傳統價值與禮教觀,讓普通讀者理解傳統中國社會。
《紅樓夢》的章回名別具深意,既是詩句又是劇情暗示;大觀園中的人物也經常作詩,其中也多暗示了每個人的個性與命運,在翻譯上馬蘇菲表示靠的是耐性!「要儘可能保持韻腳、韻律和節奏,需要很多的耐性,可能先有初稿,再慢慢脩潤,先譯出大意,再找韻腳。」馬蘇菲表示,雖然用字也許不盡相同,但基本上都將寓意詮釋了出來,這也是3位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彼此挑戰、不斷打磨的成果。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這副《紅樓夢》中寶玉遊太虛幻境所見的對聯,可說貫穿了小說的主題意涵,但也成爲馬蘇菲等譯者最困難的挑戰,兩句話中所意味的興衰榮枯、人生無常……意涵太多,3位譯者思來想去都找不到最好的翻譯,最終由萊頓大學精研中國古典文學的教授提供了建議。馬蘇菲也由這兩句話在不同文化語言中不斷的轉譯、重生,認爲這便是文學翻譯所帶來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