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庭院+ | 守護水鄉記憶,讓美麗“院景”變“錢景”!

一戶一景色,一院一畫卷。走進民衆街道新平村,每到一戶都彷彿走進一處“私家園林”,庭院前後的花朵瀰漫着動人芳香,村民在街頭巷尾閒話家常,孩童在庭前院後嬉戲玩鬧,不少村民的家門口掛着“美麗庭院”的牌子,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展現在眼前。

“美麗庭院”是和美鄉村的細胞,承載的是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的“縮影”。新平村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發動村民們積極創建“美麗庭院”,讓鄉風更加文明、村民的生活更加甜蜜美好。

獨美不如衆美帶動村民學出“美麗”真本領

走進新平村萍姐的家,60多平方米的天台上擺放着上千盆鬱鬱蔥蔥的多肉,一簇挨着一簇,一團擁着一團,十分惹人喜愛,彷彿走進了多肉王國。“2019年才接觸多肉培育,起初遭遇過很多挫折和失敗,然後學會在失敗中總結經驗,而且丈夫也很支持我,還專門幫我搭建了透明的遮雨棚,讓我無後顧之憂。”萍姐說道,600多個品種,上千盆多肉就像自己的孩子一般,看着它們長大,每天要“喝”多少水,曬多少陽光,喜歡什麼樣的生長環境,她都掌握在心。

而爲了能讓自家的多肉生長得更加旺盛,她還上“抖音”學習培育方法,慢慢地學會調配高品質的育苗土和育苗,逐漸成了行家。在培育多肉的過程中,她學會了耐心呵護,也培養了打理庭院的興趣和審美,更加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於是將這種幸福的感受寄託於“美麗庭院”之中,讓自己生活也綻放出絢麗多姿的色彩。

獨美不如衆美,她還經常邀請村民到自家學習交流栽培技術,把自己學習總結出來的最快最有效的培育方法傳授給大家,以自家的美麗庭院爲“小支點”,撬動鄉風的“大文明”,以實際行動描繪綠美鄉村、和諧鄉風的動人畫卷。

匠心打造“私家園林”致力於傳播農耕文化

在新平村藏有一處“私家園林”,主人仲叔醉心盆景,無償開放“園林”向其他村民和遊客普及盆景藝術、農耕文化。走進仲叔家的庭院,宛如一個小型“園林”,庭院中央有一個小池塘,木棉、水杉等數株本地樹種環繞池塘周邊,一幢古樸木亭靜靜矗立在池塘上,波光粼粼的水池映照着藍天白雲,鴨羣在水中游弋、嬉戲,文人木式、懸崖式、斜乾式等形態各異的盆景擺滿池邊的青苔小徑,一派生機勃勃。

“上世紀90年代,在機緣巧合下了解到盆景這門藝術,把樹種帶回家後悉心種植、培育、做造型。看到樹木在自己的手上成長、成形,用自己的手“雕塑”出不同形態,慢慢地就喜歡上盆景這門藝術。”仲叔醉心盆景培育,對居住處的閒置空地重新打造,參照新平紅橋,搭了一座小型紅橋,搭配池塘、盆景、綠化樹木,真實還原嶺南水鄉特色風貌。

據仲叔介紹,來訪的客人不少,一些攝影愛好者專門來此尋找“嶺南水鄉”特色景別,寒暑假期間也有學生團體來此開展研學遊,學習農耕文化、盆景藝術。

除了悉心打造“私家園林”,仲叔還珍藏2000多件水鄉藏品,用心守護水鄉記憶。兩千餘件紅色文化資料、農耕用具、生活器物穿越時空聚集於此,拼合出一幅生動的舊時沙田水鄉生活圖景。

時代變遷,風移俗易,新屋高樓拔地而起,許多老物件、舊器具被丟棄。仲叔倍感惋惜,漸漸萌發了收藏的想法。從最初的木匠工具,到檔案資料,再到鍋碗瓢盆大型器物,三十年間,仲叔的腳步踏遍民衆的各村各巷,也曾到佛山順德、廣州番禺等地尋訪當地居民、農戶。爲了讓這些藏品得到更好的呈現,民衆街道宣傳文化部門聯合仲叔,利用他的舊居共建“民衆街道農耕文化研學基地”,專門用作藏品的陳列和展示。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人前往農耕文化研學基地參觀,不少還是青少年集體來“打卡”,深入瞭解紅色文化、農耕文化。此外,仲叔的部分藏品也被置於更大型的展館中,影響更多人。

“院景”變“錢景”返鄉創業青年打造市級“庭院經濟”示範點

南楓小院原本是一間荒廢的老院子,前身是新平大米加工廠,新平村的返鄉創業青年羅潔輝對其進行重新修繕、改造,在門前庭院內種上了花草,鋪設了石板路,古舊的房子搖身一變,成了氛圍感滿滿的茶飲店,每個角落都洋溢着嶺南水鄉的別樣景緻。

羅潔輝曾在外打工多年,看到近年來家鄉發生了喜人的變化,心裡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於是回到新平村尋找合適位置創業。“我本身很熱愛種植花草,所以希望找到一個帶有花園的房子,這樣我既能做生意又能兼顧自己的興趣愛好。”羅潔輝說道。小院主要經營特色茶飲、美味咖啡、小吃和蛋糕等,精緻的出品、雅緻的環境受到顧客的青睞,成爲民衆熾手可熱的打卡點。

今年以來,民衆街道積極探索發展“美麗庭院+”新模式,匯聚各方力量,持續深入挖掘和培育新的“美麗庭院”典型,強化示範引領,讓村民從庭院建設的旁觀者變爲參與者,切實提升人居環境,以“小美”庭院構建“大美”鄉村,爲“百千萬工程”賦能添彩。新平村在街道的指導帶動下,充分發揮巾幗志願者、工匠、鄉賢、返鄉青年的優勢,層層發動、家家參與,以“積分超市”爲抓手,以“美麗庭院”建設爲重點,帶動全村的村民羣衆,共同參與到人居環境整治、農房風貌管控提升、“美麗庭院”建設工作中,讓村民的“庭院小美”聚合成“鄉村大美”,推動“百千萬工程”持續走深走實、惠及百姓。

中山市婦聯編輯

素材來源:民衆街道婦聯

編輯:盧啓昊

校審:楊沛 姜永斌

一審:張慧

二審:李宇玲 陳穎

三審:高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