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曾坦言:若跟中國這樣的大國打持久戰,美國防工業根本頂不住

美國媒體曾經坦言過這麼一個結論:

一向自以爲是的美國,爲何發出這樣的感嘆?實際上,在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的過程中,美國防工業暴露出諸多問題:生產線達到極限、零部件嚴重短缺、交付週期不斷延長。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僅僅是支援一箇中等國家的局部衝突,若面對中國這樣的工業強國,美國還能堅持多久?

隨着中國工業體系日益完善,美國“去工業化”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顯現。曾經傲視全球的美國軍工產業,如今卻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國防工業該如何應對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

中國工業體系的崛起:從追趕者到領跑者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如今的工業強國,中國用短短几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道路。

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是中國引以爲傲的"國之重器"。放眼全球,能夠獨立生產從別針到航母、從芯片到衛星的國家,恐怕也只有中國了。聯合國產品分類標準中的39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在中國都能找到相應的生產企業。這種全產業鏈佈局,爲中國抵禦外部風險、實現自主可控提供了堅實基礎。

自主創新是我國科研的一大特點,從"兩彈一星"到"北斗導航",從高鐵技術到5G通信,中國在諸多高精尖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跨越。2023年,中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以上,高於規模以上工業整體增速。這一數據充分說明,創新已成爲推動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軍民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堪稱中國特色。"軍轉民"讓尖端軍事技術服務於民生;"民參軍"則爲國防建設注入了活力。以航天技術爲例,北斗導航系統不僅服務於軍事用途,更廣泛應用於交通、農業、防災減災等民用領域。這種雙向互動,既提高了軍工技術的轉化效率,又降低了國防科技的研發成本,可謂一舉多得。

持久戰的考驗:美國能否經得起消耗?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只不過,如今“糧草”的內涵已經擴展到了武器裝備、零部件供應等方方面面。而美國在這場持久戰的"糧草"儲備上,似乎並不樂觀。

在支援俄烏戰爭與中東衝突的過程中,美國的武器庫中,儲備並不充分。"殺雞取卵"式的支援,顯然難以持續。

武器庫存不足的窘境更是讓美國軍方頭疼不已。就拿“標槍”導彈來說,烏克蘭僅半年就消耗掉了美國7年的庫存。美國的生產線就算全員加班加點,也還是難以滿足消耗的要求。這不禁讓人想起二戰時期美國"軍火庫"的輝煌,不僅自己造還大量往外賣。如今的美國還能重現這種"工業奇蹟"嗎?

生產線難以快速恢復的困境更是雪上加霜。美國軍工企業有大量的生產線,已經移到了海外,如此一來便可壓縮成本,使用進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也較爲方便。但是,從小到機槍大到導彈,美國國內竟然找不出幾條完整的生產線。以"毒刺"防空導彈爲例,早在2008年就關閉了國內生產線,至今沒有恢復。這種"空心化"的工業體系,如何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大國博弈?

中國的持久戰優勢:底蘊深厚,後勁十足

中國的持久戰優勢,正是建立在深厚的工業底蘊之上。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是中國的"第一桶金"。

中國不僅擁有大約全球稀土儲量的40%,還掌握了90%的稀土加工能力。這種資源優勢爲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在人力資源方面,中國每年培養的理工科畢業生數量是美國的數倍。這支龐大的人才隊伍,正是中國工業持續創新的源泉。

軍工產業鏈的完整性是中國的"王牌"。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從整機到系統集成,中國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軍工產業體系。以航空航天爲例,中國不僅能自主研製先進戰機,還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突破。這種全產業鏈佈局,既具備了強大的自主性,又有豐富的靈活性。

從資源儲備到人才培養,從產業佈局到技術創新,中國正在以"十年磨一劍"的定力,構築起一個足以應對任何挑戰的工業體系。這種底蘊深厚、後勁十足的優勢,必將在未來的大國博弈中發揮關鍵作用。

美國的困境:短視政策的惡果

美國製造業的衰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了。這個曾經引領全球工業革命的國家,在二戰後迷失了方向。他們過度依賴金融業,忽視了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最終釀成了今天的苦果。

上世紀的美國,掀起了一股“去工業化”的浪潮。他們將大量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以此來增加自己的利潤。

然而,這種短視的政策是後患無窮的。隨着製造業的流失,美國工人的就業機會減少,中產階級逐漸萎縮。而那些外遷的企業,也並未給美國帶來預期的回報。

冷戰結束後,美國裁撤了大量軍工企業,導致衆多專業人才離開了這個行業。如今,美國軍工領域正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新一代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缺乏,無疑會影響美國軍事裝備的研發和生產。

美國的短視,給它帶來了沉重的後果。他們曾經引以爲傲的製造業優勢,正在一步步喪失。而這種優勢一旦喪失,恐怕就難以再重建。而這個霸權主義大國,是否會做出調整呢?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中,誰能笑到最後,不僅取決於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更需要智慧的外交策略和持久的戰略定力。而在這點上,我國贏美國實在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