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GDP破三萬美元囉
近年臺、韓每人GDP
每人GDP是以國內生產毛額(GDP)除以年中總人口而得,用以衡量一國所得水準,國際上也常用GNI(國民所得毛額)除以年中人口數加以衡量,以明年我國爲例,兩者分別爲30,038美元、30,807美元。
■PPP是指在美國用一美元買到的東西在其他國家要用多少本國幣纔買得到,IMF估計2021年臺灣PPP是14.7,南韓爲828.4,皆低於匯率,臺灣更僅匯率28.8的一半,因此算得的每人GDP幾乎翻倍,這意味着臺灣的物價相對便宜。
主計總處於週五預測,明年我國每人GDP將升破3萬美元,當年馬英九總統的「633」可望於明年實現,但也遲到了五年。
前總統李登輝於1995年也曾表示:「我們的每人GDP到本世紀末將達到2萬美元。」同樣也失算了,至於前韓國總統李明博的「747」願景希望達到4萬美元,直到如今還有段距離。
政治人物喜歡談每人GDP,因爲這個指標淺顯易懂,不用太多解釋,多數人都心領神會這代表收入會增加,雖然事實並非如此,但語言的魅力在選舉造勢時確實可帶來激勵的作用,因此政治人物樂此不疲,不過由於這項數據深受匯率左右,因此跳票的居多。
我們回憶一下1990年代臺灣是怎麼達到1萬美元的,可說全是得匯率升值之助,那一年新臺幣匯率升至歷年最高25.1,惟隨後一路貶,到世紀末已貶到32,匯率走勢如此,李總統的目標自然難以實現。2011年每人GDP終於升破2萬美元,匯率是29.4,這同樣要感謝匯率,若非匯率走強,臺灣若要達到這個目標恐怕還得再等幾年。
臺灣每人GDP從1萬美元到2萬美元總計花了19年,而從2萬美元到3萬美元只花了十年(如果主計總處估計無誤),這次能達到3萬美元,同樣是要感謝匯率,若不是匯率升至28.8,我們絕不可能在明年就邁入這個總體經濟的新里程碑。
君不見,今年七月國發會公佈的四年國家發展計劃(2021~2024),在所設定的總體目標裡,3萬美元遲至2024年才能達到,可見連國發會也失算,匯率的變化實難逆料。匯率的影響真大,1997年義大利登上2萬美元,2000年旋又跌破,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南韓1萬美元,轉眼也灰飛煙滅,1995年日本達4萬美元與瑞士並駕齊驅,2015年反而不及4萬,這一切都是匯率在作祟。
臺灣真的贏了嗎?
再談我們與韓國的所得競賽,臺灣早年一直居於領先,我們於1992年達到1萬美元,南韓1994年才達到,隨後韓國又因亞洲金融風暴跌到8千美元,當年臺灣未受金融風暴影響,曾被譽爲「亞洲不倒翁」,我政府官員在風暴這一年經常穿梭於臺韓之間,目睹韓國經濟蕭條曾慨然而嘆,然而誰也沒料到南韓這麼快就走出風暴,於2003年反而超越臺灣,2006年升抵2萬美元,2017年站上3萬美元,真可謂後來居上。
有趣的是,每當我們說臺灣每人GDP輸給南韓,我方官員便馬上拿出PPP(購買力平價)來證明我們還是贏的,依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公佈的資料,2020年臺灣PPP每人GDP爲5.4萬美元,的確勝過韓國的4.4萬美元,這反映我們的所得雖不及南韓,但由於東西便宜,因此享受的生活比他們來得寬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