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電腦,古人如何宅家
沈傑羣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2月02日 10 版)
《歲時廣記》
時代在進步,可古今之人盼望新的一年遠離疾疫、平安喜樂的心願皆是一樣的。
---------------
因疫情而宅家的這段日子,我讀了一本有意思的書,中華書局出版的點校本《歲時廣記》。這是一部展現節令時俗爲主的類書,出自南宋人陳元靚之手,全書涉及農事生產、日常生活、祭祀祈禱、服飾飲饌、遊樂詩賦、養生診療,甚至歷史典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仰以稽諸天時,俯以驗之人事”。
被疫情按了暫停鍵的我們,有時感覺生活空白了很多,然而閱讀《歲時廣記》,發覺古人頗懂得在尋常日子裡獲取畫風雋永、有滋有味的體驗。沒有手機、電腦,古人的一天似乎可以過得很長很浪漫。
現代人如果早晨起牀,拉開窗簾,發現外頭是個陰雨天,也許會拍個小視頻發微信朋友圈,雨就是雨,我們對其評價無非只和雨量、季節有關。
而落在古人眼睛裡的一場雨,還有其他很美麗的名字,比如春天裡會有榆莢雨、杏花雨。字面意思不難懂,“杏花開時,正值清明前後,必有雨也,謂之杏花雨”。看着簾外雨潺潺,古人再念幾句詩,“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楊柳杏花風雨外,不知佳句落誰家”。
就連黃河水,古人的稱呼也有一番詩意,“黃河水,三月名爲凌解水”“峽中以三月桃花發時,春水生,謂之桃花水”。他們感知到的冬季,則包括了一色雲、一丈凍、千里雪、千年冰、紺碧霜等。
既然看待自然風物的眼光都這般溫柔,古人的消遣方式更是充滿意趣。《歲時廣記》對民俗的描述,都用三個字——或許是高度煉字的緣故,古人的各種娛樂消遣活動,都彷彿被加上了一層清雅古樸的“濾鏡”。
品品這些消遣項目的名字:踏春歌、探春宴、釀梨春……
到了元日新年,家家戶戶老百姓要做些什麼呢?屠蘇散、五辛盤、敷於散、闢瘟丹、膠牙餳、粉荔枝匕、食索餅、服桃湯、咽雞卵、浴香湯、燃爆竹、飾桃人、畫桃梗、寫桃版、繪門神、貼畫雞、釘面蛇、掛兔頭、斬鼠尾、造華勝、剪年幡……
透過《歲時廣記》,我們會清楚看到,所有人的世俗生活色彩,幾乎都是被歲時和自然來“調配”的,不同的季節人們會有不同的活動,日日都沒閒着,能填滿每個人悠長歲月之物太多了:孟春應有杏花雨飲桃花水,仲夏應有黃雀風置清涼珠,中秋應有鱖魚肥喝菊花酒,季冬應有暖玉鞍扣冰魚。
書中的字字句句都極有畫面感,如此講究、詳細的描述,豈是我們現在一句“好有儀式感”所能評價的?若是一個人的朝朝暮暮,和自然的四季輪迴糅合在一起,時光也會因此多一層溫和的柔光吧。懂得擁抱生活之人,歲月可以成爲他們至親的伴侶,而不是扼殺青春和製造焦慮的敵人。
從史料地位上來講,《歲時廣記》是我國曆史上現存資料最豐富的民俗資料圖書,堪稱民間百科全書。且因成書在宋朝,保存了許多現今已經散佚的圖書內容,例如《歲時雜記》《四時寶境》《輦下歲時記》《縉紳脞說》等。
學者蕭放指出,中國人很早就發明了“歲時記”這種歲時生活的文獻記錄的形式,並形成特有的歲時記傳統。這些歲時文獻主要是兩種形式,一類是特定地域人羣歲時生活的記錄,這是歲時記的標準體裁;一種是按歲時節日類別匯聚古今記錄的資料歲時文獻類書,這是歲時記的擴大與變化形態。
而宋元之際的陳元靚編撰的《歲時廣記》,則是其中的翹楚之作。“搜節物之異聞,考風俗之悠尚,手編心輯,博而不繁。”是對《歲時廣記》的絕佳概括。
另外,結合當下經歷,我在閱讀中也會格外留心古人面對疫情的心態和方式。
可以想見,古人的抗疫手段必然難有今人的科學方法和效果,但是此刻閱讀《歲時廣記》裡記載的避疫方式,倒也多了些別樣的感受。比如端午的時候古人要“沐井水”,“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書天地”,寫“天地日月星”五字。
《歲時廣記》書中還提到了“儺”,這是古代臘月舉行的一種驅疫逐鬼的儀式,也是朝廷雷打不動要舉辦的禮典,後世稱其爲“周之舊制”。張衡《東京賦》雲:“卒歲大儺,驅除羣癘。”注云:“儺,逐疫癘也。歲終之日爲之,以清涼室。”
如今,我們只能在影視劇裡看到對“儺”的呈現,難以理解這曾經是古人避疫的重要形式。時代在進步,可古今之人盼望新的一年遠離疾疫、平安喜樂的心願皆是一樣的。
2021年02月02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