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美國可以擊退中國對臺灣的進攻 但代價高昂

(原標題丹尼爾·戴維斯臺海若開戰,美國將被“胖揍一頓”)

長期以來美軍一直在辯論,在中國進攻臺灣時,美軍是否應協防颱灣,但考慮較少的卻是美軍能否成功協防颱灣。對中美兩國軍事實力理智分析,將使美軍在臺海之戰中被擊敗的機率大大增加。更糟糕的是,即使美軍在戰術層面獲得勝利,也可能在戰略層面遭受災難性失敗。但這並不是說,沒有其他策略可以在低成本情況下有效維護美國利益

很少有美國建制派領導人肯花時間對美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實力進行全面分析。相反,決策者爲了迎合政治風向,通常會在忽略背景的前提下發表看似毫無成本的言論。長期以來,政策制定者一直在爭論是否要拋棄已持續數十年的美國亞洲政策——“戰略模糊”,直言不諱地宣佈美國將在臺灣受到攻擊時進行軍事介入協防颱灣。

反映很多美國政策制定者這一想法的事件是,五角大樓前官員約瑟夫?博斯科(Joseph Bosco)在今年夏天敦促國會通過《臺灣防衛法》,因爲“這部法律將使美國距離公開承諾協防颱灣僅剩一步之遙”。

如果該法案被總統簽署爲法律,那將迫使美國政府“遲滯、緩和並最終擊敗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武力攻佔臺灣)的企圖”。現在有必要停下來考慮一下這些自信滿滿的話對美軍亞太地面力量海上水下力量和空中力量實際意味着什麼。無須思考太長時間,我們就會意識到這樣做對美國並沒有好處。

美國設立法案或訂立條約都無疑應使美國變的更加安全,維護(或促進)美國保持繁榮富強的能力。如果美國必須承擔所有風險和成本,而另一方則獲得大部分利益,那麼將自己與另一個國家或政治實體捆綁在一起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國向臺灣提供安全保證不能滿足第一個條件,但卻完全符合第二個條件。

五角大樓和蘭德公司最近進行的兵棋推演表明,如果中美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特別是就臺灣問題發生衝突,其結果很可能是美國戰敗。在模擬中美之戰時,蘭德公司分析師大衛?奧赫曼內克(David Ochmanek)直言不諱的表示,美國被“胖揍一頓”。

奧赫曼內克解釋說,如果中國竭盡全力奪取臺灣,那麼它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以幾天至幾周爲單位)實現其目標”。他說,原因是中國“將不僅攻擊本地區的空軍基地。他們還將攻擊在海上航行航空母艦……他們將攻擊我們部署在太空傳感器。他們將攻擊我們大部分通過衛星傳輸數據鏈。”

也許這場兵棋推演低估了美國反擊的能力,或者高估了中國的作戰能力。也許美國可以最終擊退中國對臺灣的進攻。然而,這樣的“勝利”將使美國付出驚人的高昂代價

除了美國將付出生命代價、艦船被擊沉和飛機被擊落的代價,美國還必須難以令人稱羨的在臺灣駐紮大規模軍事力量,並在整個亞太地區廣佈基地以拱衛臺灣,防止中國再次嘗試攻取臺灣。爲了永久維持此防禦態勢並時刻警惕遭受新的攻擊,美國將不得不花費數千億美元。

此外,地理環境也是一個問題。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距離和古巴佛羅里達州的距離大致相同,而臺灣則和美國大陸相距大約六千海里新冠疫情導致美國經濟下滑,這已使美國國防預算捉襟見肘,如果美國再與中國開戰,則暴增的國防開支會直接癱瘓美國。簡而言之,美國輸掉與中國的戰爭將是一場災難,而替臺灣“贏得”這場戰爭將會使美國破產。顯然,華盛頓需要找到與北京對抗的更好方法。幸運的是,還真有更好的選擇。

美國幫助臺灣並嚇阻中國使用武力的最好方法,是鼓勵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友邦(不止臺灣)加快本國的防禦能力建設。中國加強本國對美防禦的出名一招是其建立了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體系,該體系將使美國在攻擊中國時付出慘重代價。臺灣也應該建立自己的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體系。

美國智庫眼中的中國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體系 圖片來源:環球網

臺北應通過建立自己的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體系來增強自身防禦能力,這將使中國在使用武力統一臺灣時付出沉重的代價並不再確信自己一定會獲得最終勝利,這樣北京的中共領導人就不會冒着可能戰敗的風險放手一搏。但我們必須承認,即使如此也不能確保中國不會進攻臺灣。單就美國政策而言,我們實在沒道理在美國利益未受到直接威脅的情況下去承擔戰敗或破產的風險。(觀察者網由冠羣譯自美國“國家利益”網站)

美專家:臺海開戰美將被胖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