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糖陷阱 緬甸擬重啓密鬆水壩以爭取北京外交支持
水壩築起高牆使得下游魚類無法返回上游產卵,造成生態變化而影響沿線居民經濟生活。圖爲密鬆居民靠河嬉戲與捕魚。(圖/路透社)
自緬甸傳出軍事政變、拘禁翁山蘇姬之後,西方社會普遍採取譴責的態度。《外交政策》23日分析,相較於美國對緬甸軍政府採取制裁的態度,中國大陸論調上則較爲謹慎而保守;甚至,北京希望緬甸能重啓高達數十億美元密鬆水力發電廠計劃,而緬甸武裝部隊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近日也宣佈擬恢復停滯不前的水電計劃,以爭取中國大陸對緬甸的外交支持。
不過,此語一出旋即引起緬甸民衆關注。有鑑於密鬆水壩自2011因民怨反彈而暫停建設,緬甸軍方恐小心行事。《外交政策》指出,政變迄今北京僅用「重大內閣改組」來形容,並讓聯合國聲明與人權理事會的決議遭弱化;部分人士憂心敏昂萊將密鬆水壩當作槓桿,換取北京對其政權的支持。
報導認爲,自2011年暫停密鬆水電計劃以來,敏昂萊就不斷的將密鬆水壩當作和北京討價還價的交易槓桿,進而打亂北京微妙的戰略盤算。然而,中國大陸的迴應舉措不僅影響緬甸內政與陸緬關係,更可提供外界觀察北京戰略思考的重要途徑。
對緬甸人民來講,反對密鬆水壩與文化根源相關,即水壩本身破壞有如母親一樣的伊洛瓦底江之重要性。反密鬆水壩運動起自當地克欽人,因其受建設影響最大。密鬆匯流區是克欽人發源地;但水壩的建設卻將其根源淹沒,至少47個村莊與1.2萬人流離失所,而這又激化當克欽人對佛教統治者的長期不滿。
甚至,除了文化與文明的根源外,伊洛瓦底江沖積平原更是緬甸重要農業區;卻可能隨着水壩興建而永沉水底,更促成當地人對政府的反感。
因此,北京無疑低估與不理解緬甸對密鬆水壩的反感。2001年,「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與緬甸國家和平發展委員會啓動密鬆水壩計劃時,外界對此一項目知之甚少;2008年,隨着工程的推展,當地居民被迫遷移引發國際反水壩運動人士的關注。
緬甸環保組織警告工程對環境帶來災難性的破壞,以及下游生態造成的影響;中國大陸與緬甸研究團隊更發表長達945頁的研究報告,結論呼籲緬甸政府千萬別興建水壩。不過,當時緬甸國家和平發展委員會副主席蒙艾(Maung Aye)訪陸時仍與北京簽署協議,將建設計劃進一步擴大。
隨着2010年文人政府上臺,「拯救伊洛瓦底江」更成爲全國性運動。民間反對組織形成緊密的網路,更與國際社會連結;與此同時,知名的演藝人員與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也推波助瀾助其一臂之力。
除了強調對文化、生態環境與社會成本;「拯救伊洛瓦底江」運動直搗水壩要害,即由於緬甸電網效能不彰,生產的90%恐輸送至中國大陸。2011年,終於讓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宣佈任內將暫停該水壩興建。
對此,北京的做法是將矛頭轉向美國,痛斥美國在背後下指導棋。報導認爲,美國的確有提供少量資金給民間團體,並讓登盛證實自己爲改革者與減少北京影響力的總統;不過,後續發展卻反映出緬甸民主改革仍有漫漫長路。
隨着翁山蘇姬的全國民主聯盟(NDL)贏得2015年選舉,對於不受歡迎的北京項目,NDL更容易取得民衆支持進而獲取合法性,並縮短宣傳運動需要的時間。與此同時,NDL也重審不當投資、重新談判部分項目,並對外國投資進行更嚴格的環境與社會評估。
相較之下,北京則瞄準緬甸國防軍與非政府官員,企圖透過由外部環境營建良好形象,進而讓大環境有利於自己。包括政治人物、學者、媒體工作者、宗教領袖,都是北京經營的對象。
報導認爲,中國大陸在推行一帶一路時面對當地許多反彈,因此處理緬甸問題根本駕輕就熟。自洛興雅人事件爆發以來,北京巧妙的利用當地反西方情緒,成爲緬甸在聯合國的保護者,而大幅提升影響力。
事實上,對中國大陸而言,隨着雲南省改向其他地區尋覓能源,密鬆重要性已不如過往,而北京也將目光投向其他項目;不過,密鬆依舊是北京重要施力點,報導認爲這與習近平個人聲望緊密相連,可追溯到2009年在人民大會堂的簽字儀式。
不過,如果北京以支持爲誘餌,換取緬甸軍政府的水電項目,可能造成與緬甸人民出現隔閡的副作用。儘管北京願意冒此一風險,但這類效益如今不只在緬甸發酵,更會成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警惕。對北京而言,讓沿線國家認爲大陸願意支持政變以換取基礎建設,恐怕負面效益遠超過正面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