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還能相信嗎
(圖/本報系資料照)
2024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自徵召後在民調呈現「腰斬現象」,對比曾是黨內最強諸侯,如今卻淪朝三暮四稱號,走向提名撤換以及人設攻擊的「議題操作」,造成支持者部分「恭默守靜」。從「議題設定」到「沉默螺旋」也讓民調成爲超越選舉主軸的宣傳技巧。
侯友宜競選辦公室執行長金溥聰踢爆民調公司可因「指定題目」獲得高額報酬,這類民調正向看是修正選戰策略,但事實上已經偏向「壯膽」或「攻擊」之效。不可諱言,機構效應早就成爲選舉策略的一種操作手段。如同2004總統大選,「連宋配」選前支持度遠遠高過「陳呂配」,但是最後依舊敗北。
當侯友宜民調一旦低破黨內假設的「換侯」門檻,等同失去國民黨的基本盤,已有媒體刻意炒作換侯民調,自行納入郭臺銘爲第四組候選人企圖分化,迫使普羅大衆被引導到侯友宜支持率低,成爲「議題設定」一貫認知而難以翻身;而支持者輿情長期受到對手刻意的「人設」崩解,隱匿原本好感度噤若寒蟬,加上媒體意見氣候輿論氛圍,難怪同黨鄭麗文公開呼籲「侯下韓上」換將,導致支持羣衆焦慮沉默迫使深藍未歸隊,強化「沉默螺旋」表面多數達牽制效用。
1930年美國開啓民意調查,精準預測總統大選結果,民意調查成爲具有公信力的機構組織,如今卻能由不同單位委託執行,卻有目的導向作爲民調基礎的害羣之馬。透過民調方式訪問特定選民,選擇性的發表結果,目的在於增加對於該黨支持,進而獲取政治上的利益;尤其在選舉日將屆,政治民調可謂氾濫成災,因此掩蓋政策主張,獨厚政治目的與媒體利益,自然枉顧大衆的民生問題。
侯民調被對手渲染成「朝三暮四」的負面宣傳,已經超越選舉主軸,機構效應淪爲操作手段,掌握媒體「議題設定」迫使支持羣衆「沉默螺旋」,民意調查已成爲負面宣傳的選舉工具。(作者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