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專家:若在野勢力無法整合 民進黨可能長期執政

臺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佈民調,中間選民大幅增加,民衆黨立委張其祿今天解讀,「獨立選民」漸漸成爲可以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性力量。(張其祿委員辦公室提供)

臺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佈民調,中間選民大幅增加,民衆黨立委張其祿今天解讀,「獨立選民」漸漸成爲可以左右選舉結果的關鍵性力量,民調專家廖達琪則表示,民衆黨有被打成小藍狀況,在野勢力若無法有效整合,則民進黨有可能長期執政。

臺灣民意基金會12日發佈的「臺灣人政黨認同」民意調查顯示,有28.2%臺灣民衆認同民進黨、18.9%認同國民黨、15.6%認同民衆黨,另有48.2%之認同爲中性選民。民進黨認同者在3個月內流失逾15%,國民黨認同者幾乎無增減,民衆黨的認同者則如「旱地拔蔥」,上升7.1%,而中性選民亦飆升12%,顯示國內政黨政治的板塊移動出現激烈變化。

張其祿與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廖達琪今天召開線上記者會,分析Covid-19疫情衝擊下的民意變化及政黨板塊移動情況。

張其祿表示,目前臺灣的最大黨已經不是各傳統政政黨,而是變成「人民最大黨」,即非藍、非綠,亦非白的民衆成爲主流多數,其投票的意向可能超越藍綠,甚至對傳統政黨並無特定偏好,抑或其偏好是隨時空情境而隨時轉變,並無定向。

他說,這是成熟公民社會所常見的一種情況,目前臺灣的政治板塊大致仍呈現「3、2、2、3」的盤勢,即民進黨、國民黨、各小黨加總,以及獨立選民各佔3成、2成、2成及3成。民進黨與國民黨因其歷史及組織因素,可被視爲擁有鐵盤或基本盤,即在最差的情境下大致仍能保有該成數的得票。

他舉例,2020高雄市長補選,李眉蓁仍有25.9%得票率,而最差一次是在2010年陳菊(民)、楊秋興(無)、黃昭順(國)三人競選,國民黨慘淪爲第三時,仍有20.52%得票率。各小黨加總大致能有國民黨或稍大於國民黨之盤勢,但因並無能使「第三勢力」有效整合的政治人物或號召訴求,其個別政黨目前尚難馬上挑戰或取代藍綠兩黨。

此次疫情對民進黨的支持度確實已經產生重大沖擊,張其祿表示,這非常可能影響「獨立選民」在下次2022地方大選時的投票意向。若獨立選民的鐘擺效應又起,可能會重演2018年地方選舉狀況。

廖達琪教授則指出,此次民調確實看出民進黨受疫情處理不佳的影響而有「滑坡效應」,民衆黨因柯文哲對中央的挑戰而大有斬獲,國民黨則因缺乏角色扮演而未能得分。

不過,她說,民調結果仍是起伏甚大,浮動性極高的一種短期民意認知;當迴歸大選時,則還是比較受到基本盤勢的影響,這是屬於一種長期的大趨勢。

若按近年來實際選舉結果而言,尤其是單一席次之選舉,她認爲,綠營約有3成5的基本盤、藍營則有2成5,加總大約是總選民數之6成。另外2成選民則不會投票,所以「中間選民」大約還是隻佔2成,是屬於浮動選民。其中又可能有1成或1成多的選民以本身的選舉利得做爲投票判斷,真正會搖擺的選民則只有8%或9%,是選舉結果真正的關鍵決定者。

至於目前的政黨競爭情況,廖達琪指出,民衆黨有被打成小藍之狀況,但藍白之間卻難以整合,短期內民衆黨亦難取代擁有2成鐵盤的國民黨而成爲第二大政黨,這是民衆黨在單一席次選舉上所面臨的最大困境。

廖教授認爲,影響選舉變數甚多,也難皆憑短期之民意波動來判斷,但在野勢力若無法有效整合,則民進黨仍有可能長期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