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曲強:大陸經濟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名家觀點》曲強:大陸經濟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澎湃新聞)

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經濟研究員曲強24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近來,一些外媒再彈唱衰中國經濟老調,宣稱中國經濟「可持續性越來越值得懷疑」等等。看上去,一些人此前熱切期待的地產價格上漲及消費徹底恢復等,似乎未完全出現,但中國經濟的「回暖」就此止步了嗎?客觀看待、正確分析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挑戰及中國經濟長期潛力,十分重要且必要。

曲強分析,第一,當前挑戰是全球經濟體共同面臨。全球經濟整體進入下行週期,各國普遍面臨挑戰。疫情和地緣衝突衝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大背景下,發達經濟體採用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通膨高漲、經濟過熱。它們隨後不得不通過大幅快速加息爲通膨降溫。受發達國家高通膨和快速加息的影響,多個開發中國家遭遇嚴重通膨、外債支出激增、本幣大幅貶值、資本快速流出、經濟發展停滯等困局。全球經濟放緩之下,中國經濟第一季實現了4.5%的增長,高於全球大部分經濟體。中國經濟基本盤的穩定本身就是對全球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

第二,中國經濟的疫後復甦有一個動能逐步積累的過程。在優化調整疫情防控措施之後,中國國民經濟各部門,無論是家庭、企業還是政府,都需要時間建立現金流、修復負債表、制定新計劃。這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這樣的發展後續也纔將更具可持續性。

面對內外部的多重不確定性,中國吸取了其他一些國家的通膨教訓,沒有貿然採用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短期貨幣刺激可以製造臨時需求與繁榮,但大水漫灌難以形成可持續收入,而由此導致的通膨問題還會以長期稀釋低收入階層的購買力爲代價,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影響經濟復甦的長期品質。

第三,中國經濟從高增長時代回落,並不能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動能將減弱。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要受基數效應等因素影響,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正常現象。1983年中國GDP約爲2300億美元,當時只需230億美元就能實現10%的高增長;中國今天的經濟體量已超18兆美元,每實現1%的增速都需要1800億美元。在人口、土地、自然資源和基礎科技沒有爆炸式增長的前提下,任何經濟體都不可能永遠保持經濟的超高速增長。但創造的絕對體量卻仍將越來越大。換言之,即使中國按照當前5%左右的「非高增速」發展下去,中國未來每年新增的GDP仍將超過印度、印尼、越南等開發中國家GDP年增量的總和。這就是經濟增長的基數效應。當然,現階段更應重視的是經濟發展的整體品質。

從更長週期看,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新的換擋轉型期。經歷過去40多年的高增長,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將更加依靠「從零到一」的基礎性、顛覆性創新和產業升級,而非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的簡單累積。要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經濟需要降速提效,穩步前進。

第四,中國經濟當前確實面臨諸如化解債務、應對老齡化、綠色發展等現實挑戰,但只要堅持以高水準對外開放爲抓手,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些問題將不會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造成根本影響。德法日韓等國也曾遭遇老齡化、少子化等挑戰,但其經濟增長模式由勞動密集、要素規模型轉向科技創新、技術附加型後,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也隨之減少,對知識型、技術型、服務型人才的需求和吸納則大大增加。人的勞動價值有所提高。屆時,可以藉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優勢地位獲取更高收益,覆蓋更廣大人羣的社保養老等支出。這也是被多數發達經濟體所驗證過的可行路徑。近年來,中國高技術裝備、電動汽車、新能源設備在國際市場取得的優異成績,表明轉型升級的道路在中國同樣走得通。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創新升級,就將實現經濟的穩步增長。

中國經濟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數位科技、能源環保、現代服務等領域仍然具備諸多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