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經濟】傅中原/跨世代隱憂 臺灣族羣貧富不均問題

▲在不同族羣間,基於不同的教育程度文化風俗、甚至是社會觀念背景歧異,造成族羣間在經濟條件上的差異性,進而反映出不同族羣間所得分配情況。(圖/記者李毓康攝)

●傅中原現職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策略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專長國際貿易區域經濟理論產業經濟學等領域,着有多篇與區域貿易協定專欄文章

家戶所得高低不僅展現一國經濟實力的表現,同時也可代表國民財富。在國家所得結構的背後,是由衆多不同族羣構成的羣體所得所共同組成。在不同族羣間,基於不同的教育程度、文化風俗、甚至是社會觀念等背景歧異,造成族羣間在經濟條件上的差異性,進而反映出不同族羣間所得分配情況。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家戶平均所得自90年86.5萬元,成長至107年的103.6萬元,複合成長率僅1.04%。若考量到這段期間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成長情況(估算爲0.99%),我國家戶所得僅有微幅成長。

歷年臺灣家戶平均所得。(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家戶收支調查」)

根據下圖,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總所得比在103年時達到1.87倍,也就是說其他族羣家庭平均年所得比原住民家庭高出1.87倍;而該所得比在106年時稍微降低一點,來到1.80倍。但整體來說,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總所得差距仍較大,甚至接近兩倍。

▲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總所得比較。(資料來源/103年與106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家戶收支調查」。)

若比較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在薪資結構上的情況,下圖顯現出原住民家庭的所得是有小幅上升,使得兩者間的薪資所得倍數有下降,從103年的1.37倍下降到106年的1.29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家庭在兩年間的薪資成長達到11%,但反觀其他族羣家庭僅增加4%。可見薪資倍數下降的原因不僅顯現出原住民家庭就業條件的改善,但近年整體就業環境對於其他族羣的家庭來說,就顯得更加嚴苛。

▲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薪資所得比較。(資料來源/103年與106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家戶收支調查」。)

從103年到106年間,兩族羣的家庭消費力均呈現微幅上升,且原住民家庭消費支出成長率爲12%,而其他族羣家庭爲7%,使得兩者間支出比下降至1.49倍。

▲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消費支出比較。(資料來源/103年與106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家戶收支調查」。)

家庭儲蓄動機不外乎預防突發情況使用、準備購買耐久性財貨、甚至可作爲預留給下一代的財富。從上圖可看出在103年時,原住民家庭與其他家庭儲蓄比爲1.2倍,但到了106年卻出現大幅逆轉,其他家庭的儲蓄低於原住民家庭,該比例降至0.77倍,而且原住民家庭的儲蓄成長60%,但其他家庭僅成長2%。

究其原因,原住民家庭儲蓄增加推測是來自於移轉性所得大幅上升所致;而其他族羣家庭卻是因爲消費支出擴大導致抵減掉儲蓄,也意味在當實質所得停滯不前,減弱消費者購買力,消費者將拿出更多所得才能購買到所需的財貨與勞務

▲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儲蓄金額比較。(資料來源/103年與106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家戶收支調查」。)

財產所得可視爲另一種儲蓄,該所得可能是自於金融投資、房地產、或是父母移轉給小孩的財富,也就說財富越高,即使所得較低,也能夠支撐起家庭的消費,維持一定的開銷。

由下圖,原住民家庭在財富所得上遠低於其他家庭,而該財富比例在103年達到23.13倍,到了106年更來到25.29倍,意味其他家庭面臨到所得增加,除選擇小幅增加儲蓄與消費,但有更多的所得用來投資其他資產,以創造比定存更高的報酬率;但原住民家庭當所得增加時,幾乎都是用於消費與儲蓄,甚至減少用於投資的金額。

▲原住民家庭與其他族羣家庭財產金額比較(資料來源/103年與106年臺灣原住民族經濟狀況調查、行政院主計總處「家戶收支調查」。)

從上述數據分析,在我國的原住民家庭與其他家庭間雖然並沒有造成貧富不均現象。在短期下,可能並不影響家庭消費力;但從長期來看,由於財富是屬於跨世代移轉的所得,對原住民家庭而言,倘若無法累積財富給下一代,將可能會影響到小孩未來提升人力資本所需的資金需求,進而影響到他們在求學與求職等能力表現,而我國將可能出現跨世代貧富不均之隱憂。

熱門文章》 ►貿易戰導致全球經濟陷於「信心危機」

►臺灣可成爲貿易戰下「資金淨移入國」嗎?►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