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兩岸漲聲響起 臺灣問題較大
最近兩岸同受物價膨脹之苦,臺灣民怨沖天,大陸可能是習慣成自然,比較逆來順受。
4月1日經濟部宣佈取消「緩漲機制」,迴歸全面浮動機制。油價一次調整幅度約在10.7﹪。大陸則是比臺灣早,3月20日,發改委將全國汽、柴油價格每噸提高600元人民幣,成爲自2009年6月以來,中國成品油調價幅度最高的一次。
兩岸水電氣齊上調
之後臺電也在4月中宣佈將於5月15日調漲電價,其中民生電價平均調漲16.9﹪、商業用電漲幅30﹪,工業用電漲幅35﹪。之後引發整個臺灣物價的不安。鑑於民怨如排山道海而來,馬政府的5人小組當機立斷,政策轉彎將一次漲足改爲分3階段調整。大陸近期則在各地密集召開水電油氣資源類公共產品調價聽證會,電價、氣價等調價也箭在弦上。甚至正在研擬階梯電價措施,依照用電量多寡來徵收電費。
經濟理論告訴我們通貨膨脹不是件好事,因爲通膨帶來不確定性,資源的分配因爲沒有價格機能精確的指導,就會產生扭曲,因此不能物盡其用,甚至人們減少規矩生產的誘因,而囤積居奇來套利獲利。
根據統計數字,過去十餘年臺灣的CPI,超過2﹪的年度,只有2005年的2.31﹪和2008年的3.53﹪。2007至2008年正是全球衍生性金融市場和各種商品市場交易最熱絡之時,2008年油價甚至來到歷史新高的每桶147美元,那兩年CPI分別是1.8﹪和3.53﹪。就在油價衝至最高點後的下一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金融海嘯,油價隨即迅速重挫,其後3年臺灣的CPI分別是0.87﹪、0.96﹪、1.42﹪。臺灣央行的貨幣政策,小心謹慎的控制貨幣供給量。和世界各國的通膨率比較,臺灣物價「低且穩定」,這是政府一直引以爲傲的政績。
大陸在90年代初期,經歷過兩位數的通膨。近幾年的官方數據也不甚理想,2007年、2008年金融海嘯前分別是4.8﹪、5.9﹪,海嘯後2009年還陷入通縮的負 0.7﹪。隨着4萬億的刺激計劃,貨幣政策擴張入市,2010年和2011年則爲3.3﹪及5.4﹪,去年6月還高達6.5﹪。然而因爲中國大陸的實質經濟不但有成長,而且是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長。人民不但吃飽了,經濟生活也大幅改善,加上政府提供的公共建設也逐步完成。人民對於5%的通膨,通常是會抱怨,但整個社會還是可以容忍。
尤有進者,因爲有通膨,經濟也有增長,社會動態十足。一方面貧富不均是有擴大,但各行各業加薪就非常普遍。譬如在深圳的打工族,20年前的工資可能只有5百塊人民幣,今天已經增加到2千多。勞動階級如此,公務人員以外的白領階級就更可觀。以銀行業的起薪來講,20年前可能是6百元,今天可能都到了3、4千元(含灰色收入)。如果是工作20年的經理級,現在整年度的薪水、分紅及雜七夾八收入,總體都可能超過臺灣同等級的從業人員。社會培養出的大亨數就更不用說。
臺灣經濟成長逐漸趨緩及物價的波動小,近幾年來薪水幾乎凍漲。整體社會瀰漫民粹想法,對於肥貓更不能容忍。低成長低通膨社會呈現靜態情況下,油電雙漲引起的民怨就特別大。行政院的閣員大傷腦筋,凡是物價、稅賦、學費……統統不能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