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目美元人均GDP輸南韓 央行:關鍵在物價 不在匯率

外界質疑央行刻意壓低匯價,讓南韓臺灣名目美元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2003年開始反轉,且差距愈拉愈大,2019年臺灣只剩韓的七成五左右,央行內部迴應,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南韓的物價漲幅高於臺灣,且該期間新臺幣升幅大於韓元,因此不應怪罪匯率因素

央行表示,2003~2019年南韓名目美元人均GDP平均年成長4.96%,臺灣則爲3.90%,差距爲1.06個百分點,分析其中因素主要是南韓物價平均漲幅比臺灣高出1.9個百分點,這也是造成南韓名目美元人均GDP高於臺灣的主因;且同期間新臺幣對美元升幅大於韓元,即新臺幣對韓元爲升值,充分凸顯匯率並非原因。

統計顯示,2003~2019年韓元對美元平均年升幅0.14%,新臺幣對美元平均年升幅則是0.67%。且計算2003年1月新臺幣對韓元交叉匯率爲新臺幣1元對34.08韓元,其間維持震盪向上,至2021年3月已來到新臺幣1元對39.85韓元。

拉長觀察期間從1980~2019年,南韓名目美元人均GDP平均年成長7.78%,臺灣則爲6.31%,差距更擴大爲1.47個百分點。

央行說明,因南韓物價平均漲幅高於臺灣2.89個百分點,且該期間韓元對美元平均年貶幅1.66%,但新臺幣同期間對美元還是升值,平均年升幅0.39%。1980年1月新臺幣對韓元交叉匯率爲新臺幣1元對15.25韓元,僅2021年3月39.85韓元的一半不到。

央行指出,基本上以美元計價的名目人均GDP存在許多的缺點,因此聯合國早在1965年開始就推動PPP(購買力平價國際比較計劃(ICP),透過各地實地查價計算各國PPP。不同於市場匯率,以PPP折算的兌換率是衡量一國在某特定時點,相同一籃子商品服務基準國(美國)的相對價格,也就是貨幣的相對購買力。

「PPP人均GDP」是本國幣計價人均GDP除以PPP,臺灣PPP人均GDP高於南韓,代表臺灣民衆實質購買力高於南韓,即反應臺灣民衆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尤其臺灣有完善的健保,民衆醫療費用相對較低,且房租、油電價交通費民生物資等也相對低廉,有助維繫購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