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問.診-憂鬱症 不是不知足! 是大腦生病了!
名醫問診
前陣子,某位知名綜藝節目主持人對來賓說道:「你幹嘛憂鬱症呢?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隨後引發軒然大波和許多抗議。
憂鬱症的成因絕不是「不知足」,或是「不夠堅強」可以簡單解釋,它有複雜的心理、社會因素,它也是一種「大腦的疾病」。如果沒有及時尋求協助,它可能全面影響一個人的感受、思考、處理日常活動的能力,無法維持學業、工作,甚至連進食和睡眠的能力都被剝奪。
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顯示,在21世紀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當中,憂鬱症高居第二,僅次於癌症。憂鬱症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social economic burden),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它也是所有造成失能(disability)疾病的第一名。
此外,憂鬱症與自殺關係密切。根據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研究,自殺死亡者生前有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者達97%,達到憂鬱症標準的有87%。WHO資料顯示,全球每年有將近80萬人死於自殺。據研究,憂鬱症患者中,女性人數約爲男性的兩倍,但因自殺死亡的男性人數卻是女性的兩倍,可見憂鬱症在男性族羣中可能太少被看見、治療。
據社區調查顯示,在臺灣的憂鬱症患者當中,竟然只有大約1/5尋求協助。有些人將憂鬱症誤以爲只是一般的心情不好,殊不知當情緒持續低落兩週以上,如果再加上過度自責、持續負面思考、無法感受生活中的愉悅等狀況,他很可能已經有了憂鬱症;另有些人,無法開口承認自己「憂鬱」,甚至不曾停下來覺察自己的情緒,可能以食慾不振、疲累、胸悶、難以解釋的疼痛等生理症狀表現,頻頻求診各科醫師;在老人身上,憂鬱症狀可能被誤以爲正常老化的現象;在男人身上,可能表現爲易怒、酗酒、衝動行爲、過份投入工作。這些狀況猶如煙霧彈,讓人疏忽了根源的憂鬱症。
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疾病,許多名人都公開承認得過憂鬱症。盼望社會大衆對於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能抱持更正確、健康的觀點,精神衛生教育能夠從小做起,讓有需要的民衆更得以透過藥物或心理治療獲得幫助,減少不必要的受苦。相關資料,請參閱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臺灣自殺防治學會、董氏基金會網站。
陳輝銘小檔案
◆現任:
◆學歷:
◎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
◆經歷: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培靈醫院主治醫師
◎新光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總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