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紙僑批萬重山

汕頭是個美麗的僑鄉市花鳳凰木夏季盛開時花朵燦如紅霞,動人心扉。走進汕頭僑批文物館,仰讀一件件僑批,感受到心靈的震撼,那是“家書抵萬金”的潸然之淚,那是“千里共嬋娟”的沛然之情。海邦鄉音,叮嚀復叮嚀,真是紙短情長,鏤心刻骨。

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匯寄到國內的匯款及家書,是信、匯合一的特殊的郵傳載體,不僅僅是溝通親情的紐帶,內容亦極豐富,涉及僑鄉與世界各地的文化、政治、商貿等種種信息。僑批檔案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僑批檔案純粹是民間自發形成的文獻檔案,但它的人文情韻醇厚、感人、催人淚下。

汕頭自唐、宋時,即是海上貿易的重要出海港灣。自1860年起,汕頭在西方列強高壓下被迫開埠。汕頭農田瘠薄,人口增長,汕頭人開始背井離鄉,漂洋過海謀生打拼。僑批中的字字句句,有桑梓之思,有血中之淚。移民心懷贍養眷屬和致富還鄉之願,但因其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只能出賣廉價勞力,備受歧視,備嘗艱辛。僑批就是一部“番客”的打拼史、辛酸史

有一封僑批,內夾的箋紙上用毛筆寫了一個大大的“難”字,蘊含着出洋謀生人多少艱辛?左側是一首七言詩:“迢遞家鄉去路遲,斷腸暮暮與朝朝。風光梓里成虛夢,惆悵何時始得消”,字裡行間對故鄉親人思念噓拂而來!

還有一封僑批,居然寫了3000多字,那瀋瀋墨跡,傾訴着何等切膚思鄉之情和骨肉眷戀?僑批中有無數的詞彙是“憑君一語報平安”的“平安”,那是批中觸目可見的對家鄉親人的叩問、縈繫,字字深情,以慰親人的引頸思念。

在無數僑批飛過重洋峻嶺時,背後還有海內外無數人爲之付出辛勤的汗水。

“批腳”,是不該遺忘的一羣人。19世紀30年代,爲適應不斷激增的僑批遞送,潮汕地區開始出現批局以及銀號、商號承辦的僑批行業。批局僱傭僑批派送員(批腳),將僑批送達千家萬戶。“批腳”們家境貧寒,每天要行腳百里,無論風雨交加和酷日暴曬,遇山而上,遇河而渡,每次要分送上百封僑批。而“批腳”的酬勞極少。

但是,儘管“批腳”們度日艱辛,多少年來,卻從未發生過侵吞批款遺失僑批,沒有一次,這是怎樣的奇蹟啊!僑批業和“批腳”們的立業之本是“誠信”,正是這份誠信,讓每一封僑批,每一筆款項,歷經千辛萬苦,分毫未損地送到翹首以盼的遊子親人手中

甚至有一家幾代人從事僑批派送,汕頭澄海區隆都鎮堤兜村潘得敖家,從祖父、父親到他三兄弟,三代“批腳”,皆服務於1906年開業的大型批局潘合利銀信局潘家兄弟回憶:送批時,匯款與信件包在潮汕特有的水布里,緊緊纏在腰間。後改爲布袋揹負,從早至夜,完全靠雙腿,送到百里之外的僑眷手中,再將眷屬回批送回批局,再由批局發往泰國、新加坡、越南。祖孫三代,風雨無阻,按時送收。微薄的報酬不曾改變三代人對誠信的執著堅守,他們傳遞的不可計數的批信無一件遺失。

汕頭還出過一個女“批腳”莊雪卿。做木工的丈夫本是送批人,但後來批局規定送批人不能從事兩種工作,爲補貼家用,莊雪卿擔負起了丈夫的工作。她送批一絲不苟,與親人多年失聯傳到國內的僑批,也能千方百計尋覓到家屬,因此極受僑眷信賴。她趕上了好時光,批局由銀行統一管理後,“批腳”也成爲銀行職工。莊雪卿學會了騎自行車,再也不用雙腳行走送僑匯了。1982年她從銀行退休,安享晚年。

除了送批人,還有寫批人,也非常值得崇敬。寫批人也將誠信立爲宗旨。如潮汕地區如雷貫耳的“寫批洪”洪銘通,爲僑眷寫回批達50餘年。他寫回批,邊聽口述邊撰寫,行文通俗易懂,那充溢着俚語鄉音的白話文,無不使海外遊子倍感親切。人們都願找他寫回批,因爲“寫批洪”就是一道忠厚誠信的金字招牌。他淡利輕財,生人問資費,總是一聲“隨送”。很多爲尋覓異國親人者,將信寄附他人回批中,洪銘通概不收取資費。他還立有“四不寫”規矩,有辱國格、裝窮叫苦者等四類概不爲其寫回批。改革開放後,不少華僑回國探親,還會到樟林元通街去探望洪銘通,感謝他寫的回批使遊子終生銘記溫情

“批腳”、寫批人的篤誠守信,僑眷和家鄉父老用相濡以沫的溫情來回報。“批腳”夜裡回不去,他們會挽留住宿,吃完早飯再上路。

令人感動的是,僑批不僅僅是桑梓之思、親情眷戀的信物,還洋溢着家國之情和肝膽大義。抗戰中的僑批,常可見印有“抗戰必勝”“還我河山”等標語,表達出海外遊子與家鄉親人互相鼓勵的信念。潮籍旅泰青年僑領蘇君謙等三人,爲支援延安抗日軍政大學,捐出國幣200元。不同尋常紙批,這是以“口批”(寄批人與批局口頭約定)交泰國增順批局,再交最可信任的“批腳”,憑代號與密碼到汕頭聯號銀莊取款,幾經轉送,最終安全到達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接到執款後,爲示尊重,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廖承志聯名給蘇君謙等三人寫“回批”,對其愛國熱忱“殊堪欽敬”,盼望他們在泰國“鼓勵彼方青年前來(抗大)學習抗日知識”。

十多萬件僑批,每一件都有悽愴的、溫馨的、濃烈的、深沉的故事。自20世紀70年代,僑批統一由中國銀行管理後,僑批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僑批成爲遙遠的歷史遺蹟,留下溫情的記憶。(朱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