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世界頂尖樂團BRSO,上課了!
圖、文/MUZIK
BRSO在舞臺上與唱片中貢獻其演奏專業之外,其實還有另一項同樣重要的工作:教育。當今樂團不只是作爲藝人,在舞臺上演奏音樂或灌錄唱片,將音樂一瞬間的感動傳達給聽衆——儘管這依然是音樂生產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在這種傳統消費途徑之外,BRSO也深知,要讓音樂的感動能一樣深刻地傳達到更多人的心中,則有賴於教育;而要使樂團在幾個世代之後,都還能以一樣的高度水準在舞臺上用音樂繼續感動未來的聽衆,那同樣地也是有賴教育。究竟世界頂尖的樂團,上起課來是什麼樣子?
BRSO作爲世界最頂尖的樂團之一,最好的學習方式,便是與樂團近距離互動,並認爲世界上沒有任何錄音能夠取代現場聆聽的強烈體驗——尤其是由世界頂尖樂團帶來的現場演奏。想當然,BRSO的推廣活動會包含了親子共賞的音樂會,同時備有相關導聆或是排練參觀。某些音樂會的主題對成人而言都相當值得玩味,諸如舒曼、蕭邦、李斯特的作品選粹,或是拉威爾《克羅埃與達芙尼》——不過這都是特別爲了5歲以下幼兒安排的節目。雖然音樂本身就能是吸引幼童注意力的絕佳力,偶而還是會需要其他元素來輔助,毋寧說「誘拐」幼童跌進古典音樂的繽紛兔子洞裡,說學逗唱都是不可或缺的法寶;然而像是2012年的故事音樂會《火鳥》(Flammenvogel),請來具備貴族身份的知名女演員宋妮.梅勒斯(Sunnyi Melles)擔任說書人,再加以BRSO與名鋼琴家布朗夫曼(Yefim Bronfman)演奏的樂曲烘托,就算註明是親子取向的音樂會,對成人聽衆本身來說同樣是魅力難擋。而2017年的兒童音樂會《紙箱與橫笛》(Kartons und Querflöte)則是一場在體育館中舉辦的解說音樂會,在詳細展現打擊樂器的特性、使用常見生活物件玩音樂之外,在這個場地當中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帶領兒童把自己的身體當作打擊樂器演奏,邀請兒童往音樂更靠近一步。
怎麼玩都好玩—音樂不只用耳聽
「聆聽、觀賞、參與並貢獻;提問並討論,實驗並創作、錄音並寫作:這是BRSO提供兒童與青少年的教育節目。主動探索音樂有許多可能的方式,不論孩子們的社會文化背景爲何,都有機會能與世界級的音樂家並駕齊驅。」
就BRSO在12~13樂季的教育節目手冊開頭當精要地點出「探索音樂」的定義看來,他們認爲學音樂最好的方式,遠不止於坐在位子上聽人演奏或是講解(然後行禮如儀地拍手);而是主動參與。兒童跟隨音樂擺動起舞是一種與音樂最直覺的互動,而BRSO的「反應工作坊」(Response Werkstatt)則將這種身體與音樂的互動再往上提升一個層次。反應工作坊是針對有演唱或演奏能力的青少年開設的即興工作坊,學員們能夠在迴應作曲家以及BRSO團員拋出的素材當中,開發身體最深層的音樂性。2015年的「蓋希文實驗」(Gershwin-Experiment),學員們在作曲家特連納(Fraser Trainer)與兩位BRSO絃樂手的指導下,從肢體放鬆、韻律感到聲音素材等,一步一步帶領新烏姆市(Neu-Ulm)的年輕樂手們完成一首不須記譜的合奏。在這系列工作坊當中,學員並非只是開發自己的即興演奏能力,最終目標是能跟着一大羣其他學員們自發而和諧地完成作品;亦即,每個人最終都能摸透這部即興作品的創造思路。同一年由澳洲作曲家米利根(Cathy Milliken)與BRSO小提琴家德.福洛(Nicolaus Richter de Vroe)等音樂家帶領30名女中學生進行的即興人聲工作坊,意義則不只是由資深音樂家「指導」青少年完成一部作品,而是讓學員們的自發律動取代米利根單人意志,替她的大型作曲計劃《大地戲劇》(Earth Plays)完成一篇「音樂序言」。
思考更進一步—深入理解音樂
▲在BRSO絃樂手們面前以詩歌迴應哈斯第二號絃樂四重奏的兩位中學生
不過,若音樂值得被人類分享並傳承,那會是由於音樂並非被侷限在一些人發出聲響、而另一些人單純聆聽這樣的迴路當中;音樂實際上只是整部歷史與文化實踐錯綜複雜網路中的一個環節,而BRSO所希望的正是讓青少年們瞭解怎麼聽懂音樂,然後從音樂出發走向人類文化其他面向。但該怎麼聽?
「即時」(Echtzeit)系列之《羅密歐與茱麗葉》,由BRSO的教育專員以說明帶領四名青少年理解普羅高菲夫《羅》劇,並自己編寫腳本,親自上場成爲BRSO校園音樂會上的導聆。而2016在巴邦符茲堡的一所高中內,BRSO部份的團員到場演奏了作曲家與作品對學生而言都相當陌生的哈斯(Pavel Haas)第二號附擊樂的絃樂四重奏《猴山》。在第一次演奏之後,導聆人藉由拆解每個動機、樂曲意象,並由音樂家直接示範,讓學員體驗其中的「詩意」——而學員的回饋,便是以這部作品主要的意象作詩並朗讀。「我們不想作傳統的浪漫主義詩歌;我們想做點叛逆的。」以叛逆的詩應奔放的曲,何嘗不是一種與音樂的互動呢?
而「問號」(Fragezeichen)系列音樂會,則又更深一步,在四個小時的演奏與問答時間當中,圍繞在像是「我們都是浮士德嗎?」、「布魯克納含有多少華格納?」之類的主題上,由指揮家、樂團樂手、獨奏家、樂團學者等人誘導式提問,讓學員得以不同專業角度理解樂曲所繫的歷史時空——那就是藉由音樂認識自己,正如同德國的教養(Bildung)傳統所重視的一樣。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
《MUZIK閱聽古典樂》
《BRSO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