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觀察|生物多樣性保護廣東樣本:建在城市裡的“保護區”,尋找可持續盈利點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6月5日,第53個世界環境日,也是中國第10個環境日。從3月3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再到6月5日世界環境日,在社會各界的努力推動下,物種保護、生境修復、自然融資等議題不斷走入公衆視線。
兼具中國“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等多重標籤的廣東,成爲觀察現代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路徑的一個區域樣本。從數據上看,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廣東省林業局等部門公佈數據顯示,目前廣東轄內已設立自然保護地1361處,全省記錄分佈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052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海洋魚類1200多種及藥用植物2500多種,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等指標水平居全國前列。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到,廣東依託生態廊道與綠道網絡構建的城市生態系統,不僅爲廣州、深圳等人口密集型城市留下一片生態空間,還爲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和遷徙廊道。而針對頗受關注的投融資問題,肇慶、汕頭等多個地市在生態保護項目運營、融資模式創新上做出探索,尋找能夠撬動更多資金投入的可持續盈利點。
受訪專家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由於受冰川期影響較小,廣東的生物多樣性具有古老的區系特徵,大量古老物種得以保存,近年來廣東也通過打造國家公園、國家植物園“雙園”之省,制定《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規等舉措,持續推進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未來可立足經濟大省背景,進一步發揮好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融資能力,加大力度探索通過政府、企業、金融等不同渠道更好地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需求。
建在城市裡的“保護區”
首次現身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灌木林間跳躍飛翔的紅頭長尾山雀、身披藍紫色“華袍羽衣”在樹梢靜靜佇立的藍翡翠......在位於廣州新中軸線南端的海珠溼地,越來越多新物種正“落戶”於此,與千萬人口一起生活在城市生態系統裡。
海珠溼地也是目前中國超大城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生態溼地,鳥類種數已增至197種,維管束植物增至835種,昆蟲種類增至738種,在人口密度一度突破2500人/平方公里的廣州,爲野生動植物留下一片棲息地。
廣州打造海珠溼地想解決的問題也是全球許多城市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到2050年預計世界上近70%的人口將生活在城市地區,當現代城市加速膨脹對自然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人類社會效益與生物多樣性效益能否取得平衡?
“城市生態系統是和人直接相關的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會不斷地受到人類的干擾和開發建設(活動)的侵佔,受到的威脅也是比較大的。”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與土壤處副處長劉諝承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構建城市生態系統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工作,但這並不容易。
這在廣東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目前我們正通過完善公園管理條例、城市綠地規劃等制度,促進城市整體空間格局的改進,把零散分佈在城市裡的公園、綠地通過一個廊道系統進行連接,推動形成網絡化的城市生態空間,從而更好地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環境。”劉諝承介紹。
劉諝承認爲,推進城市生態系統保護還需要重點防治外來物種入侵,“很多地方確實因爲人類活動比較多,外來物種比較容易被帶入,比如薇甘菊和‘五爪金龍’‘清道夫’等入侵種。我們在這方面也加強了普查和監測預警工作,以便發現相關情況後及時進行處理”。
2023年,廣東三地生態環境監測站入選第一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其中廣州城市站、深圳城市站兩個站點就位於城市之中。
除建立城市生態廊道外,坐落於廣州市區的華南國家植物園也爲華南地區80%的野生重點保護植物開闢了一片遷地保護區域。華南國家植物園公佈數據顯示,目前全園共收集保護植物18000多種(含種下分類單元),其中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實現野外迴歸。
“廣東很早就開始抓生態修復,把森林覆蓋率從20%左右提升到現在超過50%,自然保護地數量等指標也走在全國前列。”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彭少麟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目前廣東爲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採取系列行動,未來更關鍵在於如何把握好國家植物園、國家公園建設機遇,切實落實、細化相關政策舉措,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以國家植物園爲主體的遷地保護體系。
尋找生物多樣性保護“盈利點”
談及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有一個頗受關注的問題:資金缺口如何解決?
“總的來說,(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需求非常大,但還沒有真正落實好。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比,《生物多樣性公約》不太容易找到錢,現在缺口仍然很大。”曾作爲中國代表參與“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談判的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坦言,資金仍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一個未解的困局。
廣東如何答題?除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外,更關鍵的或許還是爲社會資金的“入局”找到更多“盈利點”,建立良好的盈利性保護機制。從政策方向上看,今年5月正式發佈的《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提出,鼓勵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綠色產業發展。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觀察到,目前廣東多地已開始啓動相關探索,其中發展生物多樣性友好型文旅產業成爲熱門方向之一,也有部分地區正探索基於生態修復成果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清潔能源產業。
比如,成功入選國家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庫的鹽田小梅沙、大鵬龍岐灣兩個EOD項目均採取生態治理項目捆綁文旅項目的模式。其中,龍岐灣EOD項目共涵蓋4個子項目,總投資約24.97億元,包括水頭垃圾填埋場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南澳新大廢棄採石場生態功能提升2個生態治理類子項目,以及南澳新大動漫探索基地、龍岐灣國漫文旅產業園建設2個產業開發類子項目。
廣東首個正式獲得政策性金融支持的EOD項目——肇慶市廣寧縣“碧水—竹海—文旅”項目則選擇“捆綁”綏江廣寧段水環境綜合整治、北片區飲用水源安全保障等2個生態環境治理項目,以及“林竹茶”現代林業綜合開發、綠美廣寧生態文旅開發、光伏產業清潔能源開發等3個特色產業發展項目。經初步測算,該項目投資所得稅後財務內部收益率爲6.73%,投資回報期12.8年,在項目邊界範圍內能達到資金平衡。
此外,隨着生態碳匯投融資工具種類逐步增加、交易模式逐步成熟,也爲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打開了更多融資渠道。在廣東省最大的規模化牡蠣養殖基地——南澳縣,工商銀行汕頭分行就通過覈算評估農戶養殖牡蠣可形成的碳匯量,再參考市場價格將其預計可實現的碳匯收益權作爲質押,爲養殖戶發放海洋碳匯預期收益權質押貸款50萬元。
“下一階段(解決資金缺口問題)主要還是三個方面,一是希望政府能夠投入更多的錢保護生物多樣性,二是推動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利用或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企業投入更多資金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工作,三是加大力度發展綠色金融以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任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