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佈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建立11個“保護優先區”,大亞灣等7海域入選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瑋 實習生陳芷欣 廣州報道

5月22日,第24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即將到來。作爲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廣東也於5月18日,在2024年“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週”啓動儀式活動現場,正式發佈《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獲悉,作爲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總體規劃,《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在全省範圍內建立11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包括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4個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7個,將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內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制定相關保護規劃,開展本底調查。

其中,南嶺山地、羅浮山—大桂山、蓮花山、雲霧山—天露山4地入選陸地生物多樣性優先區域。潮汕—南澎列島海域、紅海灣—碣石灣海域、大亞灣—大鵬灣海域、珠江口海域、鎮海灣—廣海灣—川山羣島—銀湖灣海域、陽江灣海域、湛江雷州半島海域7片海域入選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從各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覆蓋範圍看,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南澎列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多個自然保護地入選“保護優先區”,覆蓋中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濱海紅樹林溼地、珊瑚礁、海草牀等多類生態系統,並分佈有小靈貓、大鯢、中華穿山甲、儒艮、大珠母貝、廣東含笑、南方紅豆杉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

作爲全國自然保護地建立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省份,目前廣東全省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其中各類海洋自然保護地119個,自然保護地佔全省陸海總面積的10.64%。談及廣東在全省範圍內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思路,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與土壤處副處長劉諝承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築牢生態空間格局是關鍵之一。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構建以國家公園爲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二是構建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爲引領的遷地保護體系。除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1361處外,目前廣東全省也已建成包括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在內的9個遷地保護中心。”劉諝承表示。

依託逐步成型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體系,目前廣東轄內物種數量已位居全國前列,其中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052種,黑臉琵鷺、鱷蜥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88種;野生高等植物6658種,仙湖蘇鐵、杜鵑紅山茶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10種;海洋魚類1200多種。同時,廣東還擁有藥用植物2500多種,遺傳資源豐富。

除劃定“保護優先區”外,在具體行動方面,《行動計劃》也提出,將綜合部署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促進南海和珠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保障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等生物多樣性保護11個優先領域及27項優先行動。

從目前披露的《行動計劃》相關內容看,廣東近岸海域生態保護受到進一步重視。其中,“促進南海和珠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行動即要求結合海洋自然保護地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成效評估工作,探索構建廣東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考覈體系。

相比於管理體系相對更成熟的陸地,海洋及沿海生物多樣性保護一直是全球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難點之一。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朝暉撰文表示,目前中國擁有岸線32000 km、海島11000多座、海洋生物28000餘種,但與陸域相比,4.1%的海洋保護地佔比仍相對滯後,海洋保護地發展面臨較大缺口。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也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目前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在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遺傳多樣性三大維度均已走在全國前列,其中陸地保護面積等指標已達到“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提出的“3030”目標,未來還需進一步關注海洋生態保護問題,並探索通過政府、企業、金融等不同渠道更好地滿足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