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GDP意味着誰的生存和發展?

前幾天,我看到朋友轉寄來盧廣拍攝的一組照片,題爲《中國污染》。我看完後感到極度觸目驚心。且這組照片剛剛獲得美國尤金·史密斯基金會頒發的「2009年人道主義攝影獎」。

這組照片的風格衝擊力十足,盧廣用紀實攝影的鏡頭記錄了被嚴重破壞和嚴重污染的環境。更重要的是,記錄了人的悲劇,記錄了在那種環境下,人是如何地不成其爲人。

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關乎人的問題。照片上那些絕望者告訴我們,污染造成了新的兩極分化社會分裂,即有能力避開環境災害的,與無能力避開的,二者之間有巨大差距。而經濟意義上的兩極分化,也強化和固化環境意義上的兩極分化。凡在市場上獲得較大財富份額的人,同時也有能力佔有更好的環境條件份額。

這是一個「環境正義」問題。凡是主張「先污染後治理」的人,都是「擁有時間」的人,但照片中拍攝的那些人,卻沒有時間等到治理來臨的那一天。凡是把單一的經濟增長,也就是GDP增長當做「生存權」和「發展權」的人,最好先到盧廣照片的場景中去生活半年,再回來討論,那些GDP究竟意味着誰的生存和發展。

《中國的污染》從平常人的的視角,暴露了如英國著名學者吉登斯所說的「現代性的黑暗一面」,即技術人生之間的張力與對峙。我相信,這種敢於反思自己的尖銳批判性,纔是中國環境運動真正紮實的精神基礎

(摘錄自《南方都市報》2009-10-20,作者郭巍青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原題:「先污染後治理,GDP究竟意味着誰的生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