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患者福音! 中研院研究提升療效「讓藥穿越血腦障壁」

中研院發現開啓血腦障壁防護罩鑰匙。(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崔至雲臺北報導

血腦障壁(blood brain barrier)是腦瘤治療的主要障礙,讓化療藥物被阻隔在外,無法有效殺死細胞中央研究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清河研究員團隊發現,在靜脈注射極低劑量血管生長因子,能夠讓奈米化療藥物「微脂體紅莓」安全且有效的輸送至腦瘤部位,成功開啓血腦障壁防護罩的鑰匙。

謝清河表示,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是一種常見也是最致命的腦癌,在確診之後,患者往往只剩下12-15個月左右的壽命。主要是因爲惡性腦瘤生長快速且極具擴散侵犯性,開刀無法拿掉全部腫瘤,即使合併化療或電療,仍只有不到5%的病人可以活超過五年。

謝清河團隊意外發現在心臟注射「血管生長因子」,可短暫但明顯地增加奈米粒子通過血腦障壁的程度。謝清河因此突發奇想,或許可將此發現應用於促進腦部核磁共振顯影與化療藥物輸送。

▲透過血管生長因子結合微脂體小紅莓的兩波式治療,讓老鼠平均壽命延長至80天。(圖/中研院提供)

研究團隊指出,即使找到開啓血腦障壁的方法,也得「隨手關門」。因爲血腦障壁在維持大腦生理平衡與神經系統保護功能上扮演關鍵角色,若打開防護罩太久,可能引進危險物質進入大腦,傷害人體,必須謹慎拿捏VEGF劑量的選擇與後續藥物靜脈的注射時間。

謝清河團隊先利用老鼠實驗證明靜脈注射極低劑量的血管生長因子(每克體重注射1.5 ng VEGF),可在45分鐘後短暫地打開血腦障壁,增加血液循環中奈米粒子、造影劑抗體與微脂體化療藥物進入大腦的程度約3.5倍;而血腦障壁會在約2小時自動關閉,以免產生副作用。他比喻,「就像芝麻開門、芝麻關門的密語一樣」;也將此發現應用於蘭嶼迷你豬的實驗中,證實可提高腦部核磁共振顯影與化療藥物輸送至豬腦的劑量各約2.5倍。

爲了進一步試驗這項技術是否能被用於治療惡性腦瘤,謝清河團隊利用立體定位顯微手術人類膠質母腫瘤細胞植入基因轉殖免疫不全的老鼠大腦中,發現癌細胞會造成老鼠快速死亡,平均壽命不到40天。

▲謝清河表示,與團隊繼續努力,加速進行人體臨牀試驗,把對老師的感謝化爲大愛,造福更多惡性腦瘤患者。(圖/中研院提供)

而透過血管生長因子結合微脂體小紅莓的兩波式治療,不僅可以提高化療藥物進入腫瘤的劑量達13.6倍,同時延長老鼠平均壽命至65天。接着,團隊發展出血管生長因子多次注射的多段式治療(每3小時芝麻開門一次),不僅沒有產生明顯副作用、不用增加化療藥物用量、腫瘤迅速縮小,甚至可以將老鼠平均壽命延長至80天。

謝清河表示,他在美國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Dr. Alec Clowes罹患腦癌,原本希望這項技術能對老師的病情有所幫助,可惜Dr. Clowes已經在三年前離世。他將與團隊繼續努力,加速進行人體臨牀試驗,把對老師的感謝化爲大愛,造福更多惡性腦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