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
本報記者 陳沸宇 張 棖
步入國營新華林場,穿過林蔭小徑,曾經的沙丘之上,楊柴、梭梭已然紮根。
林場地處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黃河“幾字彎”北部。幾代人接續奮鬥,林場從遍地沙窩和荒灘到森林覆蓋率達65%,沙化面積由建場初的2.15萬畝降至0.5萬畝,築起一道防沙治沙的綠色屏障。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綠進沙退”的好勢頭,分類施策、集中力量開展重點地區規模化防沙治沙,不斷創新完善治沙模式,提高治沙綜合效益。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內蒙古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創新完善治沙模式,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實施“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鞏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努力實現“綠富同興”。
今年以來,內蒙古已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954萬畝,約爲年初計劃的113%。內蒙古自治區林草局局長王肇晟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累計完成營造林1.43億畝、種草3.52億畝、防沙治沙1.67億畝,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圍繞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因地施策、分類治理,開展防沙治沙關鍵技術攻關。
因地制宜採用“工程固沙+人工造灌+人工種草”等修復方式。“我們根據不同地類,引進新技術、培育新種苗,改造低質低效林、老化退化林,提升治沙效率。”國營新華林場黨支部書記杜文化指向不遠處,今年新栽種的紫穗槐間,大片冰草、羊草長勢良好。
“以路治沙”“光伏治沙”等模式不斷創新完善。
科爾沁沙地西緣,赤峰市翁牛特旗烏日線防沙治沙項目區,平坦蜿蜒的穿沙公路將一座座沙丘分割成片。當地牧民德勒黑用工具鍬將稻草對摺壓入沙中,反覆操作壓出線條,最終形成一個草方格。道路兩側,無數草方格綿延不絕,如一張綠色大網將流沙牢牢鎖住。
“16條穿沙公路總里程479.5公里,將沙地劃分成‘治理網格’,治理公路兩側沙地351萬畝。”在翁牛特旗委書記、旗長孟和看來,路修到哪裡,草方格就建到哪裡,同時也便利了當地羣衆與外界的聯繫。
公路通了,德勒黑養的牛羊也暢銷起來,“草方格里的樹和草長好後,歸咱牧民所有,能季節性放牧牛羊,必須得管護好。”
以阻斷沙塵入京和防治風沙危害爲主攻方向,內蒙古正部署推進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地治理,重點實施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錫林郭勒盟採用“禁牧保護、沙地治理、光伏綠電”一體治沙模式,實現防沙治沙、綠能開發、牧民利益共贏;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推廣“深栽淺埋”種植法,在抗旱保水的同時保證適宜地溫,有效提升苗木成活率……
走進阿拉善左旗蘇海圖嘎查,一人多高的梭梭林間,開有一道半米多深的溝壑。牧民沈立新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根細長的肉蓯蓉,“挖時要小心,不能傷了梭梭根,更得回填沙土,保護好治沙成果。”
如今,當地全面禁牧,沈立新在政府引導下積極從事沙產業,“我家7200畝梭梭林不僅能固沙,嫁接肉蓯蓉後,平均每年增收25萬元。”
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內蒙古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沙地林果、中草藥材、光伏新能源、沙漠旅遊等優勢產業,提高治沙綜合效益。截至今年10月底,內蒙古林草沙產業總產值達663億元,同比增長2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只有跳出治沙抓治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荒漠化沙化問題,我們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做好光伏治沙、碳匯交易、生態旅遊等文章,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5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