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大沽口(隨筆)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陳麗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5日 第 08 版)

透過林立的樓羣縫隙,能看見自由曼舞的白鷗追隨着海河上的遊船在浪花裡穿梭。屹立六百多年的潮音寺,琉璃飛檐與紅牆綠瓦間閃動着祥和的光彩。能看見高大壯觀的海河大橋彩虹般銜接起沿海高速,橋面上車流滾滾,南來北往川流不息。能看見天津港裡岸橋林立,來自世界各地的五顏六色的集裝箱繁忙裝卸,碼頭上巨大的存儲罐排列整齊。隱約間,似乎還能看見更遠處停泊在蔚藍海面等待靠港的巨輪……

工作間隙,我常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默默凝望遠方。目光所向,就是大沽口。

“九河下梢天津衛,七十二沽帆影遠。”大沽,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大沽口,就是華北地區最大水系海河的入海口,堪稱京津門戶、海陸咽喉。

凝望大沽口,即便是晴空萬里,腦海也總會生出“風雲激盪”這四個字。

“南有虎門,北有大沽”,此刻,大沽口炮臺就在我的目光所及之處。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築城設衛,大沽口也成爲海防要地,幾經整修擴建,終成規模。大沽口炮臺記載着舊中國被列強入侵的屈辱歷史,更記載着中華兒女抗敵御辱、浴血奮戰的豐功。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中,衆多愛國將士壯烈殉國,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亦在其中。他們的名字記錄在大沽口炮臺遺址博物館的牆上,刻在參觀者的記憶中,也刻在一個民族的不屈意志裡。

凝望大沽口,歷史的煙雲之下,能望見洋務運動的歷史遺存,這就是北洋水師大沽船塢、水線渡口以及塘沽南站。大沽船塢是1880年根據北洋水師需要而修建,已有一百四十餘年的歷史,是中國最早一批成立的近代船舶修造廠之一。水線渡口則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軍用電報線穿越海河之處。這條電報線對中國電報技術的普及推廣起到了示範作用。1888年,中國自建的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唐胥鐵路延伸到塘沽並建站,就是現在的塘沽南站。同年鐵路又通到天津,讓天津成爲中國率先使用標準軌距鐵路的大城市。

塘沽南站在此處默然矗立,守望着百年的歷史風雲。它經歷過洋務運動的興衰,也目睹了新中國的日新月異。2004年10月,塘沽南站徹底結束了客運業務,但從這裡通往市區天津站的“塘沽短兒”列車,依然讓不少當地居民懷念。塘沽南站距離我的工作單位不遠,午飯後我常和同事於此散步。陳舊的站房門窗油漆斑駁,寂靜無人的站臺芳草萋萋,鐵鏽斑斑的軌道依然向遠方延伸。清風吹來,草木搖曳,彷彿依然在等待行人遠歸,令人無限懷思。

凝望大沽口,在更遠處能望見歷史悠久的老天津鹼廠和老大沽化工廠。這兩大化工企業,見證着中國化工產業的發展。老天津鹼廠的前身,是愛國實業家範旭東創辦的永利鹼廠,創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生產的“紅三角”牌純鹼更是在近百年前就馳名海外。

當然,目光覆蓋最多的還是天津港。港因城建,城因港興。清咸豐十年(1860年),天津港對外開埠,成爲通商口岸。之後近百年的動盪歲月中,天津港數度遭到破壞,瘡痍滿目,生機不再。新中國成立後,天津港經過建設,於1952年重新開港,許多天津人習慣稱之爲“新港”。1956年創刊的天津文學雜誌《新港》,就以此爲名,可見新港與天津這座城市的血脈之親。幾十年來,天津港幾經疏浚修繕擴建提升,作爲京津冀的海上門戶,新時代成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

歷史的烽煙漸行漸遠,嶄新的時代風貌日新月異。天津港的智慧碼頭,五彩斑斕的岸橋森林裡,已看不見以往繁忙的工人,只有全自動設備有條不紊地裝卸集裝箱,無人駕駛的車輛精準穿梭。而眼前的濱海新區也早已是滄海桑田。航空產業、航天產業、超算中心等,在這片熱土紮根成長。濱海新區於2009年正式設立,下轄多個開發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要數1984年成立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四十年來,這裡從鹽鹼荒灘到外企雲集、高樓林立、綠地如茵,已褪盡蒼涼,成爲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堵車,頗讓人煩心。但對於居住在開發區的我,遇到上下班高峰反而有一絲欣慰。三十年前我剛到這裡工作時,馬路上人車稀少,連紅綠燈都不用,何談堵車。驀然回首,三十年青春逝去,眼看着腳下的荒灘一天天綠起來,高樓大廈一座座立起來,從荒無人煙變成美麗家園,心中總是油然而生喜悅。

凝望大沽口,總讓人感慨萬千。大沽口,見證着歷史烽煙,見證着新中國的前行步伐,見證着改革開放的滄桑鉅變,正見證新時代的美好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