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缺工治本 配套開放外勞
臺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從農人口大多是45歲以上。圖爲農民採收紅薑黃。(淺草堂自然生態農場提供/陳人齊臺北傳真)
受到少子化影響,近年來農村缺工頻傳,但根據農委會107年統計資料顯示,國內擁有農保身分者高達113萬人,但主業以農牧爲主的人數僅61萬,若再進一步排除45歲以上中高齡農民,青壯從農人口僅約11萬,難怪每當產季一到,或是天然災害發生時,各地都會出現找不到工人採收的消息。
臺大農經系教授雷立芬指出,國內農會的入會條件很寬,有些農會甚至只要有一分農地,獲得其他會員推薦就可成爲農會會員,就因爲農會審查機制不嚴格,纔會造成農保人數與實際從農者人數不同的巨大落差。
因爲青壯從農人口僅約11萬,農委會今年開放引進農業外勞補足人力缺口,但相較於其他產業,農業外勞的限制重重,包含2400人的天花板、本勞外勞比不得低於4:1等,都讓許多實際有需求的農牧工作者難以通過審覈。
雷立芬指出,經濟部轄管的產業都已開放大量外勞進入,本勞外勞比例甚至比農業還低,卻沒有大幅影響本勞工作權,所以要解決少子化帶來的缺工問題,就必須要全面開放引進農業外勞。
她也分析,政府可能擔心普遍開放農業外勞,我國農業技術可能會有外流風險,但農業技術所需的時間與知識含氧量高,並非短時間可上手取得,只要在配套措施備妥的情況下,普遍開放農業外勞應該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不過,屏東科技大學校長戴昌賢卻有不同看法,認爲現在臺灣的農業過度花費人力,朝向大型農企發展纔是國際主流趨勢,以養豬產業來說,丹麥只需3人就可管理上萬頭豬隻,臺灣卻至少要有10人,如何進一步降低單位面積的生產人力,值得我國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