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 書寫時代苦難與勇氣

▲諾貝爾文學得主,俄羅斯作家亞歷塞維奇。(圖/翻攝自網路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8日晚間7時宣佈,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桂冠由白俄羅斯女作家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摘下,曾擔任記者的她擅長報導紀實書寫題材與俄羅斯歷史事件相關,包含二次大戰、車諾比事件,代表作品《車諾比的悲鳴》充滿人道關懷,反思歷史悲劇

亞歷塞維奇是白俄羅斯的女記者及散文作家,1948年出生、現年67歲,擁有一半烏克蘭血統大學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系,曾在數個地方報紙任職,後在明斯克擔任文學雜誌特派員

亞歷塞維奇擅長用跟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車諾比事故等歷史重大事件,她站在人道關懷的角度思考歷史事件與災難。瑞典學院表示,她的作品是「我們時代苦難與勇氣的一座紀念碑」。

臺灣目前僅由馥林文化出版《車諾比的悲鳴》一書(Voices From Chernobyl),亞歷塞維奇在車諾比災變25年後,以訪談受害人的敘事文學方式,將上百位核災受難者口述獨白呈現,鉅細靡遺的寫實描繪,使這場悲劇讀起來像世界末日的童話人們坦白地述說着痛苦,細膩的獨白讓人身歷其境卻又難以承受。

▲亞歷塞維奇得到諾貝爾獎,一吐被白俄羅斯政府長期打壓的怨氣。(圖/翻攝自YouTube)

她的作品曾多次得獎,其中包括瑞典筆會爲了表揚作者的勇氣與尊嚴所頒發的獎項。她的著作《The Boys of Zinc》解構了關於阿富汗戰爭的迷思,在經濟改革後不再被視爲禁書,該書遭到軍方共產黨的抨擊,1992年,亞歷塞維奇在政治法庭接受審判,後因國際人權觀察組織的抗議而中止。

亞歷塞維奇因著作獨立敢言、涉及敏感爭議,在家鄉白俄羅斯受到嚴重政治打壓,作品從未正式出版。2000年開始,她輾轉在法國德國等地流浪,2011年終於回到祖國,但仍被嚴格控管,這次奪下諾貝爾文學獎總算一吐怨氣。

諾貝爾文學獎的獎金爲800萬克朗約合臺幣3200萬元),對於得到這筆獎金,亞歷塞維奇說這能讓她得到自由,撰寫更多書籍頒獎儀式將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