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 | 爲了對抗焦慮 車企們最近都在幹嘛?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5月31日報道 北京車展後,新造車勢力們很忙。蔚來推出樂道,零跑Stellantis合資公司落地,理想則被爆出裁員。悲歡各異,但“焦慮”相通。
激烈競爭的戰場,不能懈怠絲毫,因爲不向前,就意味着後退。
在此之前,規模大如特斯拉,也已在4月初發布裁員通知,降本增效。小米汽車更是一出手就斬獲8.8萬訂單,來勢洶洶。
反觀傳統車企這邊,明顯過了增長的焦慮期。近日,銷量跌去4成的上汽通用,被爆出工廠或放假2-3月的消息,此前還有廣汽本田裁員,廣汽系高管入駐社交媒體等。可以看到,傳統車企們正進入“下行”焦慮期,亦有部分傳統車企更像是在“躺平”。
那麼,在競爭白熱化的戰場,誰在卷誰在躺?本篇將先盤點各家新造車勢力對抗焦慮的“手段”。當然,新造車勢力們各出各招,一是爲加快擴大市場份額,更是爲夯實“護城河”,提高抗風險能力,以期未來留在牌桌上。畢竟,除了理想外,其他家的盈利問題仍是難題。
動作頻頻背後,是新造車勢力們普遍的“焦慮”。
內外兼有。
5月23日,雷軍在社交平臺公佈,小米汽車工廠即將雙班作戰,爭取6月交付超過1萬輛小米SU7(參數丨圖片),年內保底交付10萬輛,衝刺交付12萬輛。
曾幾何時,月銷過萬還是新造車勢力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年銷10萬輛,更被外界看成其能否活下去的重要門檻。
而如今,44天累銷過萬、上市第三個月即將月銷過萬、年內交付即將過10萬的小米汽車,正以其龐大的品牌效應鞭策着每一家一步步爬坡的新造車勢力。
更別提還有即將把FSD(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引入國內的特斯拉。
北京車展同期,馬斯克火速訪華,被外界解讀爲正推動FSD在國內落地。同一天,特斯拉也出現在《關於汽車數據處理4項安全要求檢測情況的通報(第一批)》中。這意味着,特斯拉在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車型,符合國內對汽車數據處理安全性的相關規定。也就是說,機關單位、機場等地對特斯拉及相關智能汽車的禁行禁停限制,也將隨之解除。
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交付62167輛(包含出口銷量),雖然同環比均有下降,但與新造車勢力的4月銷量對比來看,仍是一騎絕塵的存在。
僅從銷量看,4月,理想銷量爲2.58萬輛,同比微增0.4%;蔚來銷量1.56萬輛,同比增長135%;零跑銷量1.50萬輛,同比增長72%;小鵬銷量0.94萬輛,同比增長33%;哪吒銷量0.90萬輛,同比下滑19%。而4月新能源零售銷量爲67.4萬輛,同比增長28.3%。也就是說,理想和哪吒的月銷量跑輸大盤。
1-4月,理想累計銷量10.62萬輛,同比增長35%;蔚來4.57萬輛,同比增長21.2%;零跑汽車4.84萬輛,同比增長約152%;小鵬3.12萬輛,同比增長23%;哪吒汽車3.35萬輛,同比下滑10.2%。而1-4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爲244.8萬輛,同比增長32.9%。從年內累計銷量看,蔚來、小鵬、哪吒皆跑輸大盤。
前有標杆,後有勁敵,新造車勢力們不敢停,也不能停。
從2023年的卷價格、卷配置,到如今再加上卷營銷、卷價值鏈。2024的汽車市場混戰加劇,價格戰也此起彼伏。
“卷”仍是主旋律,新造車勢力們內部亦是各有各憂。因爲既要瞄着對手們的銷量成績比拼,也要爲企業的盈利負責,最好還要提高企業發展質量,提高整體競爭力。
理想汽車最爲典型。純電車型MEGA“折戟”銷量不及預期,讓理想汽車調整了此前設置的銷量目標,從80萬輛降至56-64萬輛。一季度財報上,5.9億元的淨利潤,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6.7%。
“痛定思痛”的理想,正在進行戰略“糾偏”。此前的4月3日,理想已經發布“面向千億規模的矩陣型組織2.0升級公告”,宣佈進行多項組織架構調整。5月,理想汽車則進行了規模性裁員。一季度財報會上,李想更是直言,今年不會再發布純電產品,改爲明年上半年推出。在純電市場“急剎車”的理想,希望爲純電產品做更多的準備,先提高自營超充樁建設數量和展位、商場店數量。
另一家仍在虧損的哪吒,也在銷量停滯下降中重整組織架構,向項目管理強矩陣模式轉型,同時在技術上all in AI,其掌門人張勇也開始親自主抓營銷。
兩家新造車勢力更像是在“立定”整備,爲了下一步更好的增長。
而除了理想、哪吒,蔚來、零跑、小鵬也皆在爲擴大銷量和拓寬收入渠道“籌謀”。
5月,蔚來第二品牌“樂道”徐徐而至,一方面,蔚來急需打價格戰的“先鋒”,守住蔚來品牌高端的定位。另一方面,蔚來也希望以相對成熟的體系優勢反哺樂道,“自上至下”切入20-30萬元市場,擴大市場份額。相對其他家而言,蔚來最重要的護城河仍是充換電補能體系,目前已經有盈利模式清晰和愈加擴大的補能朋友圈,也讓蔚來又多了一份賺錢營生。
而零跑在國內本身就聚焦15-20萬元大衆市場,爲快速提高規模,零跑將目光放至海外。5月14日,零跑和Stellantis集團共同宣佈,雙方合資的零跑國際已經成立,Stellantis集團將助力零跑汽車在海外市場的發展,並將在9月於歐洲9國正式進行車型銷售。
按照零跑的規劃,其在國內將以每年2-3款新車上市速度,加快豐富產品矩陣,擴大15萬元價格帶的市場份額。在國外則將依託Stellantis集團,規避中國車企發力海外的貿易保護政策風險,加速全球化。此外,目前零跑60%核心零部件都是自研自造,也將通過規模化“扶持”自家零部件,效仿豐田開拓收入來源。
小鵬汽車則同樣選擇與大型國際車企集團——大衆集團合作,即將共同推出B級車,帶來技術研發服務收益。同時,小鵬也即將發佈第二品牌MONA,主打智能駕駛功能,切入10萬—15萬元市場。對於小鵬而言,提高整個公司的體系力、競爭力,也是現階段的重點。
“我們的戰略轉型,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注重銷量,而是更注重品質、效率,全面提升公司競爭力,揚長避短,全面發展,追求更大規模的終端利潤”,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
根據零跑和小鵬汽車的一季度財報,其淨虧損分別爲10.13億元和13.7億元,都比去年同期有所收窄。但零跑的毛利率再次跌爲了負數,而小鵬汽車毛利率則迴歸到兩位數。形勢有所變好,但仍然危機重重。
內外兼有的“焦慮“,推着新造車勢力們不停向前,身處這樣的變革期,唯有面對,而中國汽車們也好似凝成了一股合力。進入2024年以來,特斯拉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有所下降,1-4月,特斯拉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份額同比減少了7.6%,下滑至6.8%。
放眼整個汽車市場,到今年4月,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已經從2020年的33.3%上升到如今的60.7%。
而在零跑和小鵬的反向合資中,我們亦看到了30年前外資車企進入中國般的影子。
中國車企們正互換到30年前外資車企的角色,這裡面有新造車勢力們的努力,也讓他們的機遇進一步擴大。而如何在內卷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正向“卷”,提高造血能力,也將是近幾年每一家新造車勢力要始終留在牌桌上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