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想在中國"吃老本",支付體驗不如千元機

► 文 觀察者網 王冬曉

新機上市 並未沖淡國際麻煩

2024年9月10日,蘋果在秋季新品發佈會推出了IPhone16系列高端智能手機,媒體對新機評價不高,認爲創新不及預期。蘋果供應鏈不斷傳出砍單消息,網友也在討論蘋果是不是已江郎才盡。

同一天,歐盟最高司法機構歐洲法院裁定蘋果公司在愛爾蘭稅務案中敗訴,蘋果公司需補繳130億歐元的欠稅以及12億歐元的利息。有歐洲媒體將其視爲蘋果在歐洲遭遇到的重大打擊,但,和此前的反壟斷調查相比,這不過是隔靴搔癢的毛毛雨。

2020年11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佈,針對蘋果的Apple Store(應用程序商店)和Apple Pay展開兩項反壟斷調查,評估蘋果規定應用程序開發商必須通過Apple Store發佈應用程序的規定是否違反了歐盟的競爭規則,以及研究蘋果在應用程序和網站中整合Apple Pay的條款和條件、蘋果對NFC技術的限制等。

上述2點正是被招致廣泛批評的“蘋果稅”典範,而天下苦蘋果稅久已。

開發者們,如Epic Game、Spotify,Kabo等羣起攻之。無奈之下,2020年11月,蘋果宣佈從次年的1月1日起,收入在100萬美元規模較小的開發商只需支付15%的費用,而不是30%。在科技巨頭的眼裡,這或許是一次慷慨的讓步,但改變的風向已經吹起,在沒有颳起燎原的烈火之前,絕對沒有停息的可能。

2022年,在歐盟委員會官網發佈的《委員會就Apple Pay的做法向蘋果發出反對聲明》一文中明確寫道:“蘋果濫用了其在iOS設備上移動錢包市場的主導地位,通過限制一種技術標準,這種技術用於在商店裡使用移動設備進行非接觸支付,蘋果限制了iOS上移動錢包市場的競爭。”簡單地說,歐盟委員會認爲蘋果限制了NFC功能的開放性,不讓第三方使用,從而構成了壟斷。

蘋果和歐盟就Apple Pay的壟斷問題在隨後的兩年裡不斷拉鋸,直到今年1月,蘋果再度選擇退讓,承諾向第三方開發者免費開放在蘋果設備上的NFC訪問權限。

2024年8月14日,蘋果公司在官網宣佈,隨着iOS 18.1發佈,開發者很快將可以不通過Apple Pay和Apple Wallet,使用安全元件在他們自己的 app中提供NFC非接觸式交易。但從公佈的國家和地區來看,這個功能的開放暫不涉及中國。

至此,歐盟在反壟斷的陣線上獲得了對蘋果的階段性面勝利。

蘋果的另一張面孔 在中國市場的雙面做派

中國用戶也會注意到,上述蘋果的讓步都不涉及中國市場。

歐洲市場對科技巨頭的天然警惕大概摻有其本土未能誕生足夠體量的企業能與之抗衡的恐懼,但中國市場由於互聯網科技蓬勃發展,對外來科技巨頭一直都更爲開放包容,在鼓勵合作的同時,也鼓勵良性的競爭。

然而,這份平和友善的姿態,卻存在被濫用、誤用的風險。

面對西方政府的反壟斷調查和企業抗議,蘋果擺低姿態,下調蘋果稅,承諾開放NFC協議,但在中國市場上,面對中國的用戶和第三方開發者,卻半遮半掩,支支吾吾。有數據顯示,iOS用戶佔中國手機終端的近2成,將中國排除在外,無疑對中國NFC技術的應用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早年間,因爲硬件成本高,NFC技術在移動支付上的應用並未獲得廣泛普及。個人消費者和小型商鋪的經營者都更爲青睞成本低廉的二維碼。現如今,隨着技術的發展,NFC功能普及成本大幅降低,加之手機制造技術的提升和穿戴設備的普及,NFC這種更快捷,更安全的技術,也悄悄地在中國的年輕人之間佔據了一席之地。

只需輕輕一碰就能進入地鐵閘機,又或者只需輕輕一按就能開啓自己的座駕,NFC的便利性肉眼可見。然而,這個手機已經普及的功能,卻在蘋果手機上出現使用壁壘。

以支付寶的“碰一下”爲例,很多蘋果手機的用戶在社交平臺上吐槽,萬元蘋果手機使用體驗不及千元安卓,碰一下過程中強制彈窗,頁面加載卡頓。對比之下,安卓手機不強制彈窗,一步即可完成。蘋果用戶自嘲同是用支付寶,安卓用戶是“碰一下”,蘋果用戶是“碰兩下”。

用戶吐槽手機卡頓

這個問題的根源正是前文提到的,蘋果對手機NFC模塊卡模式的壟斷:Apple Pay 獨佔了NFC模塊的卡模式。這意味着,第三方軟件要使用手機NFC功能,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給蘋果付費走Apple Pay專用通道;二是直接使用NFC讀卡器模式。

但後者事實上也沒有逃出蘋果的“天羅地網”。因爲iOS系統對第三方app做了嚴格限制,當用戶手機識別到需要某app處理的信息時,iOS非常“巧妙”地喊出“此路是我開,留下買路錢”:強制彈出一個確認頁面,而這個頁面無法繞過,很多用戶的操作因此飽受干擾。

iOS加載慢,出現白屏灰屏

這形成了一個弔詭的現象:由消費者花錢買下的iPhone手機,相應的硬件和權限並不由自己控制,甚至要發揮這些硬件的價值,還得容許蘋果再跟自己收一道手續費:商家給蘋果支付的手續費當然被包含在商品售價裡。

有開發者則認爲,蘋果通過獨斷相應的硬件軟件權限,人爲設置了體驗上的災難來實現不公平競爭環境:畢竟考慮到蘋果本身就與開發者存在競爭關係,這一如意算盤即:如果第三方app無法通過NFC順暢完成服務,用戶自然會回到蘋果支付的懷抱,脅迫商家和用戶支付高額費用。

這何嘗不是中國版的“蘋果稅”呢。

而國內手機廠商則更加開放。同樣都有NFC模塊,華爲、OPPO、小米、Vivo都不吝開放給第三方的開發者們使用。自造鴻蒙系統的華爲,即便也從事自家數字錢包也沒有壟斷非接觸支付的心思,也沒有學習蘋果搞出一堆強制彈窗,來逼迫用戶放棄使用第三方支付軟件的非接觸支付功能。

甚至,在國民支付產品支付寶推出“碰一下”後,國內多家廠商迅速跟進,陸續發佈OTA更新,也將“碰一下”列爲新機出場檢驗標準。充分體現了國內廠商之間圍繞用戶體驗緊密合作的態度和效果。

所以用戶發現,在國產手機上使用“碰一下”,其流暢程度和蘋果自己經營的Apple Pay沒有什麼區別。

因此,滑稽的一幕在中國市場上一再上演,同樣是使用支付寶的“碰一下”功能,一千塊出頭的國產智能手機,輕鬆秒殺掉售價超過五千元的iPhone。繼“電池續航門”、“信號門”之後喜提“支付門”。這幾個關鍵場景已經覆蓋了國人日常手機體驗的大部分時間。

封閉吃老本 市場留給蘋果的時間不多了

與本地場景形成牴觸的不僅如此,此前騰訊和蘋果又就“蘋果稅”問題爆發了一波激烈的輿論風波,而這些早在微信公衆號打賞之時就已經埋下了禍根。雙方你來我往,在過去八年間鬥得你來我往,只不過這一次面對“如果蘋果和微信二選一,你要選什麼”的問題,不少人果斷的選擇不要蘋果,要微信。

而這樣的場景在十年前是很難想象的,而在背後的關鍵支撐正是中國手機廠商們不斷銳意進取,蠶食着蘋果盤踞的高端手機的地盤。相反,開發者們與蘋果之間的積怨之久、之大,已然超出和深受地緣政治影響的手機廠商的矛盾,從歐洲的Spotify到中國的騰訊,以及硬剛蘋果到被下架的美國本土的遊戲廠商Epic Games。

在2024年蘋果秋季發佈會召開前,華爲對外展示了最新三摺疊手機瞬時衝上互聯網熱搜,在蘋果苦心經營“雖然iPhone16銷量一般,但iPhone16ProMax廣受黃牛追捧”“年年都說不買iPhone 但年年有人在搶”的人設之時,華爲三摺疊的網上預約超過600萬人次,兩萬塊的手機在某些轉售平臺加價達到四萬、六萬的程度。

還記得當年鋪天蓋地的賣腎也要買iPhone的新聞嗎?喬布斯費盡心血打造出的身份符號,如今已經換成了國產手機。

創新乏力已經是蘋果揮之不去的標籤。以10年前發佈的iPhone 6爲例,迄今仍被稱爲蘋果最傑出的作品,和當之無愧的銷量之王。

坊間傳言,該機型的熱銷得益於蘋果前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他在去世前爲蘋果留下了未來四年的產品線計劃。

這些無法被證實的捕風捉影在過去不過是科技愛好者們的飯後笑談,但隨着蘋果產品一代一代的出,賣點從功能創新轉移到產業鏈整合來看,這條新聞也許已經成爲了某種預言。

自始至終,蘋果在全世界建立壟斷的地位靠的都不只是他的科技創新(前半段)和供應鏈整合(後半段),還仰仗着封閉系統對早年建立的市場先發優勢的維持和強化。

蘋果近年來在全球化戰略中忽視了本地企業、消費者以及具體使用場景的多樣性需求。其產品設計與功能限制,不僅阻礙了本地企業的創新與發展,也剝奪了消費者享受更廣泛服務選擇的權利。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忽視本地化需求無異於閉門造車,這不僅會降低用戶滿意度,還會削弱其市場競爭力。

「下一個手機何必是蘋果」,蘋果用戶正在用腳投票。

本文源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