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訂單農業毀約難題

今年夏天,一場漲價毀約風波把某地硒砂瓜送上了風口浪尖,也引發人們對訂單農業中交易違約事件的關注。

因爲天氣原因,某地硒砂瓜售價一路上漲,有部分瓜農不顧有約在先要求隨之漲價。對此衆說紛紜,有的人認爲瓜農有違誠信,也有的人認爲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情況下,瓜農追求更高利潤情有可原。

作爲一種“先找市場後生產”的產銷模式,多年來,訂單農業既幫助了大量農戶順利對接大市場,也讓不少企業有效規避了農產品市場的價格波動風險,雙贏效應明顯。但訂單農業履行中的毀約現象也並不少見,破解這一難題是推動訂單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

從實踐看,訂單農業執行過程中,雙方都存在毀約的情況。訂單農業毀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原因是誠信意識缺失,一旦市場交易條件發生變化,就隨意違背協議。市場惡性競爭也可能導致毀約。一些企業在農產品收購中,臨近上市季故意擡高價格,吸引已有訂單的農戶出售農產品,誘發毀約攪亂市場。

此外,違約維權難度比較大。我國農業種植集中度不高,農戶分散、金額不大,交易方與違約方交涉成本相對較高。重重困難下往往不了了之,給人即使毀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感覺。

毀約必然帶來損害。對收購商而言,前期的倉庫、運輸等成本無法收回,後續還牽涉一系列與終端零售商相關的違約;對農民來說,不僅當季農產品可能“血本無歸”,甚至會失去未來的市場。

破解毀約難題,需要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諸如,可以嘗試改變零散農戶對接收購商的模式,發揮農業協會或合作社的作用,通過農協或者合作社負責拓展和維護市場銷路,進行價格協調,有效降低市場風險;還可以延伸鄉村產業鏈,構建產供銷一體化運營模式,利用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店直接對接消費者,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和品牌化。此外,還可以引入政府機構或者保險公司作爲訂單合同的第三方擔保人,確保訂單執行和違約賠付,也可探索農業訂單風險基金,對於違約受害方或者因嚴格執行訂單而面臨市場波動風險的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補償。

優化合同內容也是要考慮的因素。一方面訂單合同要明確雙方權責,提高定金價格,讓違約方付出高額成本;另一方面,也可給訂單合同添加靈活定價條款,商定加價或降價收購情形,以提高履約率。

誠信社會建設仍然在路上,與信用知識、誠信文化和市場規則相關的宣傳活動仍需加強。應使各方認識到只有遵守合同,才能維護自身利益,實現長期收益最大化。同時,依法打擊違約漲價、強買強賣等不法行爲,切實維護農產品價格平穩,保證良好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仇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