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烈:逆權年代》韓國反日之外 與生俱來的逆權情結
文/彭紹宇
有個名詞叫作「逆權」,對於臺灣人而言可能較不熟悉,意思是在權力不對等的處境下,居於下位的人挑戰上位者的權力支配,可能是人民與政府的對立,或勞資關係中的甲乙雙方,伴隨衝突、反抗,甚至發展成流血運動或革命。
而從香港的片名翻譯觀察,便可發現近幾年光是以「逆權」命名的韓影就層出不窮,包括《逆權大狀》(臺譯《正義辯護人》)、《逆權師奶》(臺譯《失業女王聯盟》)、《逆權司機》(臺譯《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逆權公民》(臺譯《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等電影,更因爲部部經典,甚至建立起「逆權系列」的行銷手法。而這部《樸烈:逆權年代》的港版片名同樣有着「逆權」二字,取名爲《逆權車伕》,然而特別的是,這次臺灣片商直接將「逆權」帶入片名當中。
以日本殖民韓國時期爲背景,敘述一位朝鮮無政府主義者樸烈,因對日本的種種侵略行動有所不滿,組織了社會主義派的「不逞社」,進而成爲排日運動的主導者。此處先解釋何謂「不逞」,因當時日本人習慣將參與反日行動的朝鮮人稱爲「不逞鮮人」,簡單來說就是比較不聽話的那羣人,尤其在1919年三一運動發生後,韓國人的反抗不因鎮壓而終止,反倒日本不得不調整殖民方針,以文官治理的溫和政策,取代原先強硬的武力鎮壓,只是當日本人見識到韓國高漲的民族情緒,此歧視用法更爲頻繁。
樸烈反將一軍,直接將自身組織命名爲不逞社,嘲諷意味不言而喻。電影主軸描寫1923年關東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殖民政府爲了平息災民對政府處理不力的不滿情緒,謊稱朝鮮人蓄意在井中下毒、縱火,刻意推卸責任,以合理化血腥屠殺六千多名無辜的在日朝鮮人,更想借機除去讓他們頭痛許久的反日領袖──樸烈。
由於無政府主義的信仰,樸烈對日本天皇的存在嗤之以鼻,在視天皇爲無比崇高地位的日本人面前,這樣的行爲簡直是無禮中的無禮,也因爲他試圖暗殺裕仁皇太子,走漏風聲後啷噹入獄被判處死刑,卻因天皇的「慈悲」而減爲無期徒刑。
電影中這麼一句話「究竟憑什麼天皇有權力減我的罪刑?」一而再讓觀衆思考這個習慣已久的存在──被「神化」後的天皇,他的生命有比較值錢嗎?甚至犧牲再多朝鮮人都在所不惜,樸烈的思想在當時看來驚世駭俗,但百年後的現今,這個議題似乎更能夠理性討論。精神上,天皇的象徵在日本人心中地位不可質疑,然而當成就這樣一位至高無上,是以壓榨、肆意屠殺人民所爲其鋪路,一切的結果都再也難以使人信服。
▲《樸烈:逆權年代》由李帝勳主演。(圖/華聯國際提供)
電影雖是描述韓國的反日運動家,但身爲有着同樣殖民歷史的臺灣人,看電影同時或許不會感到特別陌生或疏離,除了較嚴肅的歷史陳述外,導演也加入他與日本妻子相識而後共同奮鬥的故事,稀釋不少強硬基調。只是電影主要聚焦樸烈在地震後入獄、與政府打官司以及夫妻倆的悽美情結,針對他出獄後的經歷則沒有提及,較爲可惜。
▲女主角崔文慶因此部戲一舉奪下大鐘獎影后與女新人獎。(圖/翻攝自Naver Movie)
事實上在韓國獨立之後,因兩韓旋即分裂的情勢使他轉變爲反共主義者,併成爲李承晚政府的核心成員,不料在韓戰當中意外遭俘虜至北韓,有一說法是他接納了共產主義,但因被北韓懷疑是南韓間諜而遭處決。老實說相較反日情緒,我對於他後來心路歷程的發展更感興趣。
真實究竟爲何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韓國人視爲抗日英雄的樸烈,終其一生都在意識形態對抗遊戲中戰鬥,至少在我們得知的歷史片段當中,他的堅毅與不畏生死令人景仰。
▲南韓每年都有幾部凝聚民族意識的電影誕生。(圖/翻攝自Naver Movie)
《樸烈:逆權年代》是一部可以想像的韓國反日片,或許不熟悉這類型的臺灣觀衆,可以去看看韓國人是如何透過每幾年就出現的此類影片,喚起各種集體傷感與羣體憤慨,這類民族意識作品在韓國從來就很盛行,觀衆也十分買單,攤開韓國電影票房榜,高居第一的《鳴樑:怒海交鋒》,即是描述16世紀朝鮮王朝將領李舜臣對抗日本侵略的傳奇故事,締造將近1800萬人次進電影院的成績,相當每三個南韓人中就有一位曾經看過,超越許多臺灣人熟悉的韓國神作,更別說是其他所有好萊塢大片,效應不可思議。
現象的原因不難理解,反映出朝鮮半島自古身爲兩大強權的中間緩衝帶,歷史上更多次遭列強侵略、夾擊,事大主義由此發展,「恨」文化於是乎出現,看似負面悲情,卻也造就他們一直以來奮發向上的處世之道。
無論對自己人或外人,「逆權」似乎是韓國人與生俱有的基因,日本雖在1945那年撤離朝鮮半島土地,在韓國人血液中留下的影響卻從未減退。下一次看見韓國的逆權作品,可能是明年或甚至只需一陣子過後,但關於臺灣自己的逆權故事被搬上銀幕,我們還要等待多久?
彭紹宇
1997年出生,政大外交系學生,從娛樂、戲劇、社會與各種觀察視角,與你們分享任何不該錯過的韓國大小事,現自學韓文中,致力守護心中的小行星。看更多請至部落格【彭紹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