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族,留神你的牙齒“罷工”

騎行族,留神你的牙齒“罷工”

作者:郭一波 趙雋雋

近年來,因騎行摔倒導致牙齒損傷的病例在口腔門急診中逐年增多,年均增長率約爲3%~5%。騎速快、彎道急、人數多、上鞋鎖……多種原因導致發生騎行意外。前來就診的患者中,牙折斷、牙脫位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還伴隨牙槽骨骨折。這些急性損傷不僅會讓患者感到疼痛和不便,還可能留下後遺症,如牙齒敏感、咀嚼無力等。

飛速騎行,牙齒快跟不上了

在這個充滿速度與激情的年代,騎行一族早已成爲城市裡的潮流羣體。從陽光明媚的清晨到微風徐徐的傍晚,他們穿着色彩鮮豔的騎行服,戴着炫酷的頭盔,腳踏公路車或山地車在城市的道路上飛馳。然而,別看他們身姿優雅、姿勢專業,如果他們的牙齒有第六感,早已經在這一場場“飆車大戰”中瑟瑟發抖。

想象一下,陽光灑在你的臉上,你雙手緊握車把,雙腳踩動腳踏板,耳邊風聲呼嘯,你正在盡情享受速度帶來的快感。然而,前方突然冒出一個低頭看手機的路人,一番緊急操作後依然不得不來了場碰撞。結果呢?人和車子遭殃了,連你前排的牙齒也可能“罷工”了。

牙齒外傷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還是一個美觀問題。試想一下,當你微笑時,露出的不再是整齊的牙齒,而是牙齒“失蹤”後的牙位或顯眼的斷裂痕跡,光是想想就讓人脊背發涼。而且,牙齒修復往往需要很長時間,這期間你可能要面對臨時牙套、反覆治療以及很長的恢復期。這一切無疑會嚴重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讓你在社交場合尷尬無比。

所以,騎行達人們,在享受速度與風的同時,也別忘了,你的牙齒可能正在喊“救命”呢!畢竟,一口好牙不僅關乎健康,還是笑容的顏值擔當!

牙齒大救援——如何成爲牙齒的超級英雄

當意外發生時,想要快速拯救受傷的口腔,必須在關鍵時刻冷靜下來,採取正確的措施。接下來,教你幾招自救秘籍,讓你的牙齒即使“戰損”,也能迅速回歸。

1.牙齒摔掉摔斷了,先別哭,趕緊找

別慌!如果你的牙齒因爲一場激烈的碰撞飛了出去,第一步是趕緊找回來。不管是在馬路上,還是在公園裡,都要馬上搜尋掉落的牙齒。撿起來時,請輕拿輕放,尤其不要觸碰牙根部分——那是牙齒最脆弱的地方,就像掉地時你的手機的屏幕,萬一碰壞了,修起來可不便宜!

2.牙齒也要“保溼”

聽起來是不是很新奇?沒錯,掉落的牙齒需要保持溼潤,如果你還想把它請回原位的話。牛奶是絕佳的選擇,含在嘴裡也是可以的。別小看這一步,這對牙齒的“重生”至關重要。

3.沒時間解釋了,快去找牙醫

牙齒掉了?碎了?鬆了?趕緊聯繫牙醫,不要拖延。時間可是關鍵,20到30分鐘內把牙齒重新種回去,成功率最高,晚了可就只能和它說再見了。

4.對付斷牙有“魔法”

如果牙齒已經碎裂,收集好所有碎片,火速趕往牙科診所。牙醫們會用他們的“魔法膠水”幫你修復,或者爲你量身定製一個新牙冠。簡直就像汽車修理廠的修車工人,只不過他們修的可是你笑容的引擎。

5.戒菸戒冰,疼痛少來找

牙齒受傷後,不要再給它添亂了。吸菸和喝冷飲都會讓牙齒二次受傷,前者影響癒合,後者引發疼痛。所以,爲了恢復得快點,還是戒掉它們吧。

6.牙齒鬆動?趕緊找支撐

如果牙齒沒掉但已搖搖欲墜,你就得注意了。這時候,你需要一個專業的牙齒修理師——你的牙醫。他會用各種工具幫你把鬆動的牙齒固定住,讓它穩穩地站在那裡,不會輕易被淘汰。

7.別忘了清潔過程不能少

受傷了也不能偷懶,該刷牙刷牙,該漱口漱口。溫柔點對待你的牙齒,用軟毛牙刷輕輕刷,再用生理鹽水或醫用漱口水清潔口腔。保持口腔清潔,才能減少感染風險,確保牙齒的康復之路暢通無阻。

預防纔是王道——做個聰明的騎行者

防患於未然纔是上策。畢竟,誰也不想每次騎完車就去牙醫那裡打卡吧?爲了牙齒健全,以下這些預防措施一定要牢記在心。

1.護齒器,你的“牙齒盾牌”

可能初次佩戴護齒器會感覺有點誇張,但是一旦發生意外,護齒器可以吸收衝擊力,保護你的牙齒免受傷害。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款式,不僅功能強大,顏值也很高,選擇一款屬於你的吧!

2.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在城市道路上騎行,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看清楚前方的路況,注意車輛和行人的動向,保持適當的車速,特別是在下坡或急轉彎處。不要讓自己的速度失去控制,若在下坡時摔倒,受傷程度會遠遠超過平地摔倒。

3.天氣不好,要乖乖待在家

天氣陰晴不定,尤其是大雨、大風這些惡劣天氣,不要逞強出門騎行,溼滑的路面和大風可能讓你控制不住車子。天氣不好時就把騎行日程改成室內健身吧,牙齒也會感激你的。

4.跳臺和漂移,那是屬於特技演員的

沒錯,你的公路車速度飛快,但千萬別把自己當成特技演員。跳臺、漂移這些動作看起來帥氣,實際上風險極大。一個不小心,牙齒就有全盤脫落的風險。

騎行路上,別讓牙齒掉隊。通過保護、預防和及時應對,騎行者完全可以在享受運動的同時,避免牙齒“戰損”。牙齒對生活和交際至關重要,它們值得你特別關注。(作者郭一波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綜合科主治醫師;作者趙雋雋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綜合科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