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變萬化的首頁塗鴨! Google Doodle 製作方式曝光

記者洪聖壹臺北報導

「今天 Google 首頁好有趣喔!」每到了重要節日,或是某個值得紀念的偉人紀念日,Google 首頁總會突然來一下有趣的圖案或是動畫,有時候還會來個小遊戲。但你或許不知道,原來這些「Google Doodle」大多是設計師真的去手工製作而來,甚至有些還要花上半年才能完成。

「我們喜歡爲每個使用者製造驚喜」當被問到接下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耶誕節、跨年,Doodler 會做甚麼,Google Doodle 設計師 Jennifer Hom 用這樣的方式回答,同時也表達了 Doodle Team 的態度。

Google Doodle 的發生過程同樣也是來自於慶典,它是 1998 年由設計師 Larry Page 和 Sergey Brin 在參加 Burning Man Festival 的節日中,用自己的方式設計出 Burning Man Festival 的 Google 圖案,以此來表達自己有參加過這節日,由於當時這圖案相當受歡迎,所以之後就演變成 Google 慶祝重要日期的方式。

Google Doodle Team 是一個由數十人組成的團隊,團隊中有兩種人,一種像是 Jennifer Hom 一樣的設計師,一種像是今天的另一個受訪者 Kristopher Hom 一樣的工程師,製作範圍有些像是奧林匹克運動會這種全球性的,有的像是中國情人節這種地區性內容等,都是由這個團隊去設計與執行,在這當中平面圖像、也有像吉他那種可以彈出聲音互動式圖像,另外就是不能互動的動畫。

隨着 Google Doodle Team 人數的增加,Google 所製作的 Doodle 也越來越多,光是去年(2011) 就大概做了 300 個Doodle。 Jennifer 表示,這些 Doodle 不會永無止盡的往上增加,團隊到最後會找到一個目標平衡值,然後去製作。

根據 Google Doodle 製作的方向準則,Jennifer 表示主要是以一個有突破性的、有創意的,以及那個人、事、物對人類來說所具備的意義層度來當標準。像是如果是歷史人物,就會思考,這個人在郵票鈔票上,值不值得被印上去。另一方面,有關地區性的內容,都是由全球各個分公司內部人員提報相關計劃,然後交由  Doodle Team 審查與製作,進一步更接近各個地區的需求,除此之外,Doodle Team 也會根據臨時性新聞事件來製作新的圖案,然後上線

Google Doodle 的製作過程就像 Google 總部人性化管理一樣,一切都以「人」爲出發點來執行,大致上有發想、研究、草圖、回饋、互動、上線等六個步驟。根據 Jennifer 所說,跟所有設計一樣,在一開始設計,都要有個自己的想法,我要怎麼去呈現比較好,另一方面,就是參考內部員工的一個叫作「email area」的意見區。

緊接着,由於這是每個使用者都會看到的東西,所以在找到方向與想法之後,還要參考「歷史文件」,不懂就要透過 Google 內部資源,找到對的人問,問到懂爲止。再來就是看新聞, Jennifer 表示,身爲一個 Doodler 要很瞭解現在大家在討論甚麼,新聞在說甚麼,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覺得有趣,就要立刻做,看到甚麼,想到甚麼,就及時創作,碰到當地文化內容的問題,就要和當地的 Google Team 的人討論

在搜尋完資料之後, Jennifer 以自己爲例,她會先動手「畫」出整個 UI 的草稿,思考怎麼在 10 秒內留住使用者。然後和 Doodle Team 的人討論,透過反饋來進行修正,因爲自己不是萬能,不可能每個都懂,像是中間如果碰到技術面的問題,就要去找工程師。而且每個細節一定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Jennifer 後續也進一步提到,不會不能放棄,要找到對的人去解決,而這也是 Doodle Team 內部人員的人格特質

Jennifer 認爲,身爲一個 Google Doodler 不只要會畫畫,還要懂得怎麼設計,最重要的,還要懂得怎麼去跨部門合作,像是工程師或是在地的同事去溝通都是很經常會碰到的事情。Jennifer 表示,通常一個 Doodle 的製作時間會從 3~4 個禮拜到 4~6 個月都有可能, Jennifer 以自己作過的案子爲例,表達 Doodle 在上線之前,通常她都會用手繪的方式,與內部人員分享意見,然後定義出一個方向。

在這當中一個很讓 Jennifer 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在製作《世界地球日》的 Doodle 時,當時團隊決定要用最自然的方式去製作這個 Doodle,所以,她們就真的去用「種花」取代原本的手繪與動畫製作,還特別去找 Google 的園丁,討論怎麼種花,以及要到哪裡種,一開始原本在一個室內空間種,還去買了培育植物用的塑膠袋,結果因爲會吸引很多昆蟲,被園丁制止,後來搬到一個陽臺種,但是又發現那個地方不好,不適合花成長,又動手把好幾百磅的花跟土一起搬到另一個地方,最後才總算種出花來,緊接着在花還沒凋謝之前,每隔五分鐘拍一張照片,連續五個禮拜,作拍攝,透過後制,並去除花凋謝的部分,最後才着手製作出大家看到的 Doodle。

工程師 Kristopher Hom 表示,設計一個 Doodle 有時候需要跨很多年代,我的基本要求就是父母親可以看得懂,我的小孩覺得有趣,它必須要在 10 秒內讓大家有共鳴;此外,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怎麼去迎合每個人的電腦硬體結構,設計的圖案看起來不會讓人感覺到很困擾,這是設計過程當中比較受到挑戰的。

談到有趣的經驗,Kristopher Hom 認爲是小精靈 30 週年的 Doodle,它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小精靈遊戲,在 Doodle 發佈後,Kristopher 發現聲音太過吵雜,不管是餐廳還是星巴克,都會聽到遊戲的一個很吵的聲音,所以回去馬上就釋出一個更新,讓使用者可以選擇把聲音關掉。Google 表示,這個小精靈 Doodle 的共鳴度非常高,甚至可能是目前全球迴應最高的 DOODLE。

據瞭解,Google Doodle 的設計師 Jennifer 跟工程師 Kristopher 的編制都是位處山景城 Google 總部的 Google Team 當中,這次到日本,除了舉辦一項名爲「DOODLE FOR GOOGLE」的活動外,主要也透露出 Google Doodle 團隊的徵才訊息,只要對科技有熱愛,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願意學習,具有挑戰自己的野心以及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還有跨部門合作的團隊精神,然後對於 Google 有興趣的民衆,或許你就是下一個 Google Doodler。

※更多 Google Doodle 可前往 Doodles finder 網頁查詢(或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