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艦風暴的解釋:澳洲AUKUS突襲「法國軍售外交」崩潰?
2021年9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強生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透過視訊會議締結了全新的澳美英三國軍事同盟,澳洲政府突如其來的取消軍購,讓巴黎與法國軍火工業極爲憤怒。圖爲澳洲的柯林斯級柴電潛艦。 圖/澳洲國防部
「真心的朋友,纔不會背刺陰你?」
2021年9月15日,在國際社會的瞠目咋舌下,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強生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透過視訊會議締結了全新的澳美英三國軍事同盟——AUKUS(三國縮寫,Australia-UK-US)——此一爲了圍堵中國而成立的全新同盟,締約後的第一件重大宣示,即是澳洲確定將從美國、英國取得8艘「核動力攻擊潛艇」,並同步譭棄與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的12艘柴電潛艇、目前總價已達560億歐元(新臺幣1兆8,2000億元)的天價「合造訂單」。
澳洲政府突如其來的取消軍購,讓巴黎與法國軍火工業極爲憤怒。法方認爲,澳洲的突襲式砍單,事前全無預警溝通,直到AUKUS記者會前的幾小時,坎培拉才急匆匆地撥了巴黎的電話「直接通知砍單」,這不僅嚴重破壞外交規矩,作爲大西洋一級盟邦的美國與英國更還「知情不報」,對於法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佈局與肥滋滋的軍售經濟更是一記無情悶棍。因此氣炸的法國外長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16日才史無前例地召回駐美大使,甚至翻臉式地痛罵美國與澳洲的暗地行爲就是「背叛」,「是故意陰盟邦的背刺!」
法國的憤怒跳腳,一時之間大幅加劇了歐陸輿論的「疑美」情緒,各種揚言制裁美澳、要讓背刺盟邦付出代價的暴怒放話,也在世界各地掀起了立場不一的各種辯論——不過法國的公開暴怒只維持了一個星期。
9月23日,在白宮的「熱情邀約」下,拜登與法國總統馬克宏終於直通了半個小時的領袖電話,法國接受了美國的安慰與修好解釋,被憤怒召回的駐美大使確定將在一週內返美歸位,美法兩國元首也約好要在10月底、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開幕前「歐陸一會」,到時美方也會仔細聆聽並支持法方的戰略顧慮。
但被砍單的12艘法制柴電潛艇(其實還停留在設計後期,根本還沒動工)接下來怎麼辦呢?法國咽不下去的鉅額「戰略損失」究竟多慘烈?儘管法系軍火在國際市場總是爭議不斷,但這回法國的舉國憤怒,是有道理還是故意演戲?而承諾取得「核子潛艦」的澳洲,是如願升級了戰力使出的傑出一手?還是如同前朝總理的緊張譴責一般,錯上了冒險策略,並步入戰力與預算雙輸的「戰略錢坑」?
2021年9月15日,在國際社會的瞠目咋舌下,美國總統拜登、英國首相強生與澳洲總理莫里森,透過視訊會議締結了全新的澳美英三國軍事同盟(AUKUS)。 圖/歐新社
▌澳洲砍單說法:法制潛艦成本爆漲60%,頭尾交艦相拖要18年?
四面都被大洋包圍的澳洲,一直以來就對海軍的水下戰力砸下重金投資。雖然澳洲海軍配置有6艘於90年代後期才陸續服役的柯林斯級柴電潛艦,但爲了因應來自中國的崛起壓力與日漸重要的太平洋戰略,澳洲政府早從2007年開始就一直在尋找「下一代潛艦」。
澳洲海軍對於新世代水下艦隊的追尋,在2010年後開始急遽加速,這一方面是因爲柯林斯級的大小問題不斷,二方面也是因爲來自中國的戰略威脅日漸明顯,三方面則是政治光譜保守右翼的澳洲自由黨在2012年重返執政。因此在時任總理艾伯特(Tony Abbott)的大力推動下,澳洲海軍也一度找上了美國牽線日本,試圖引進自衛隊所使用的「蒼龍級潛艦」。
然而引入蒼龍級一案,雖然有着艾伯特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一頭熱力挺,但在澳洲本土造船工業與日本海上自衛隊之間,卻引發了等級不一的抵制與冷遇情緒。最終在國內工業的壓力之下,艾伯特只能把下一代潛艦計劃變更成「混合國造」並開放招標,讓法國海軍集團、德國TKMS與日本的三菱重工聯手川崎重工,共同三家競標。
當時澳洲海軍開出的預算標準,是要用350億歐元(新臺幣1兆1,375億)的規格,採購12艘「下一代柴電潛艦」與服役50年的服務支援。新世代潛艇必須是傳統動力,除了有大洋續航力的航程條件外,戰力等級也必須要符合「能在2020年代下水服役,並還能領先各國一個世代」的條件。不過最麻煩的條件,是這批潛艇必須在南澳洲的阿德雷德造船廠組裝生產,得標的外國軍火商雖然必須統包潛艦設計,但必須在澳洲本地聘僱、採購零件、與完成組裝生產,以循環扶植澳洲經濟與本土的國防工業。
最終在種種的考慮之下,澳洲政府終於在2016年初確認選擇了法國海軍集團設計的「短鰭梭魚級」方案,要把法國海軍的新世代核動力潛艦蘇弗朗級(前稱「梭魚級」,後來改以18世紀法國海軍上將蘇弗朗命名)改成「澳洲專用的柴電版本」——這也就是本回「潛艦風暴」的下訂前提。
爲了因應來自中國的崛起壓力與日漸重要的太平洋戰略,澳洲政府早從2007年開始就一直在尋找「下一代潛艦」。圖爲英國機敏級核潛艇。 圖/英國國防部
不過法國海軍集團得標之後,澳洲海軍的噩夢纔要開始。雖然短期梭魚級的設計想像,在紙本上最爲先進,但於實際中的柴電化調整、改圖與澳籍工程師訓練,光是前制的商業作業就比想像中曠日廢時。
其所導致的結果,不僅是潛艇設計的時程嚴重延宕,原本350億歐元的估計預算,也在短短5年間膨脹60%、一口氣上修爲560億歐元(新臺幣1兆8,200億)——以換裝規畫爲例,澳洲海軍本來期待能在「2020年代」就能有船服役,但法國海軍集團連一審設計圖的修改都比預定進度遲到了將近兩年,因此直到澳洲突襲砍單之前,法方承諾的造艦進度已經拖到「首艘最快2032年」。
法國潛艦的研發進度嚴重落後與整體預算直線膨脹,從2019年開始就讓甫上臺沒多久的現任總理莫里森極爲不安,這一方面是因爲在過去2年之間,澳洲與中國的外交關係正「墜谷式」高速惡化,另一問題則是澳洲政府內部的預算督察報告也多次對潛艦軍購的「戰略錢坑」提出嚴重警告。
警告報告認爲,除了預算的直線飆漲之外,法國海軍集團嚴重拉垮的造艦時程,可能會對澳洲的水下戰力造成尾大不掉的「世代斷層」,這之中除了現役柯林斯級潛艇必須爲了填補青黃不接的戰力真空而必須儘速延役外,法方對12艘潛艦的交艦計劃也拉長到「2032開始~2050年以後結束」,先不提嚴重遲到服役的潛艦到時還能不能算「新世代戰力」,首艦與尾艦的交船時間更可能落差到20年之譜,這對於規模戰力、未來投資與艦隊維護,都會帶來極大而駭人的負面成本與戰略壓力。
圖爲正在操作潛艦望遠鏡的馬克宏。 圖/路透社
▌你終究要開核子潛艇的,那爲什麼不一開始就開?
根據澳洲公視《ABC》的新聞說法,莫里森政府從2019年開始就對於法國海軍集團的開發進度感到不安,而相關停擺又在2020年COVID-19疫情的爆發而更爲惡化。於是在2020年下半開始,莫里森政府遂單方面地展開「內部機密評估」,甚至直接找來多名海軍退將,重新檢討下一代潛艦的眼前困境與實際需求。
儘管這份內部報告的結論至今沒有公開,但就最後的結果來看,澳洲軍方與政府內部並不認爲法國海軍集團的現有方案,能滿足澳洲海軍的時間、成本與戰力需求。因此從2021年開始,澳洲才透過「大英國協」的內部管道找上了英國海軍,並透過倫敦方面的穿針引線,爭取到了美國總統拜登對於「澳洲自制核子潛艇」的全面支持。
根據與強生政府關係極爲緊密的英國《每日電訊報》說法,英美澳三方最後是在今年6月,於英國舉辦的G7元首高峰會上,直接瞞着也在場的馬克宏總統,於場邊秘密交涉拍板定案。但相關說法並沒有得到AUKUS聯盟國的直接證實,AUKUS與核子潛艇之間究竟誰是雞?誰是蛋?前後的談判的因果與主從關係,至今也都沒有一個公開而透明的交涉經歷。
但捨棄法國潛艦,和傾全國之力直上核子潛艇之間,還是有着一段不小的距離,在太平洋戰略的意義上,也完全是不同層級的差距。因此澳洲這種越級打怪的突襲決策,也讓法國在內的各方極度質疑:
「你終究要開核子潛艇的,那爲什麼不一開始就開?」
「你終究要開核子潛艇的,那爲什麼不一開始就開?」圖爲英國機敏級核潛艇。 圖/英國國防部
核動力潛艦與傳統柴電潛艇的最大差別,在於水下的續航力——柴電潛艇需要定期浮上水面換氣充電,而不需要的核子潛艇則能數週潛行,在水下行動的時間彈性、動力速度、與任務航程的距離上,都有着更長更遠更快的戰術優勢。
根據澳洲政府的估計,假若在全面潛航不浮出水面的來回任務估計下,核子潛艇水下行動總日數能比傳統動力多出80%,平均速度則能快上300%;假若戰鬥區域是發生在南海水域,扣掉往返時間後,柴電潛艇只能持續11天的水下作戰任務,但核子潛艦則是700%、至少可達77天;同時核子潛艇的有效作戰範圍也能突破南海的距離限制,直接北上來到臺灣海峽與沖繩羣島之間。
就軍事角度來看,決心持有核子潛艇的澳洲,將取得有效嚇阻中國出入大洋的「攻勢能力」。但這種攻勢戰略的需求,在2016年下一代潛艦標案決定時還非常猶疑,若不是中國與澳洲關係的直線惡化,屬於外交鷹派的澳洲總理莫里森與國防部長達頓(Peter Dutton)也很難得到機會大舉轉向攻勢嚇阻戰略。
除此之外,透過AUKUS取得核潛動力技術輸出承諾的澳洲,也成爲繼英國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取得美國核潛技術承諾的「特殊一級盟邦」。此一舉動,也象徵着澳洲對美戰略地位的大幅提升,考慮到拜登政權正把戰略精力集中在印太地區針對中國的現在,國際輿論也多認爲澳洲藉由取得美國核潛技術,「澳洲或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取代英國,成爲美國最重要的戰略盟邦。」
不過澳洲取得核子潛艦的決定,也不完全是「美夢成真」——雖然就目前的政壇氣氛來看,澳洲朝野黨派「大多支持AUKUS與核潛決定」,但澳洲民間與政壇過往一直非常排斥核子潛艇。
圖爲法國凱旋級核潛艇。 圖/路透社
▌澳洲質疑說法:砍掉重練的核子潛艇,哪能解決「時間壓力」?
核子潛艇在戰略角度上雖能給澳洲海軍極大的任務彈性與軍事嚇阻力,但在政治問題上卻一直是頗爲敏感的燙手山芋。在2016年的新世代潛艦標案中,澳洲政府非常明確地排除了核子潛艇的選項,之中考慮的原因主要是:(1)製造與維護成本;(2)對轉向攻勢戰略與正面刺激中國的疑慮;(3)澳洲本地沒有足以配合開發的核能工業;(4)澳洲社會與政壇長期的反核傾向。
事實上,澳洲本該是天生的「核能大國」,因爲澳洲大陸蘊藏着極爲豐富的鈾礦——目前澳洲是世界第三的鈾礦出產國(僅次於哈薩克與加拿大),在全球已知的鈾礦蘊藏量中,澳洲一國就佔走了至少30%——但由於產業結構與其他電力來源,澳洲一直沒有很強的經濟誘因來發展本土核電;再加上歷史上,澳洲曾在1950年代成爲「英國核武」的試爆場,70年代開始澳洲社會也對法國在南太平洋不斷的核武試爆有所抗議。因此在上述種種脈絡之下,澳洲對於核能技術一直非常排斥與消極。
像是在AUKUS合作公佈後,美國總統拜登與澳洲政府就先後多次強調:三國軍事同盟只會給澳洲「潛艇核動力技術」,不會延伸爲廣泛的核能開發轉移,甚至是核武。但如果澳洲本地沒有足夠的核能專業人才與工業能力,要如何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技術轉移、打造出足夠成熟的核子潛艇?專門爲潛艇需求而出現的核能服務,單一目的是否又符合效益?於是在反對派意見裡,莫里森的冒進決定,也招惹了「畫餅充飢」的嘲諷與批評。
根據AUKUS目前的初步規畫,澳洲預計將在英美兩國的全力支持下,取得「至少8艘核動力攻擊潛艇」,可能的設計草稿是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或是英國的機敏級。但具體的後續評估,英美澳三國將在「未來18個月」的完整評估後,纔會正式提出實質可行的具體方案。
但事實上,無論是維吉尼亞級還是機敏級,在各自母國的開發過程裡,都也同樣遭遇着成本不斷膨脹與開發工程大幅落後的問題;假若連傳統柴電潛艇都遭遇了嚴重問題,難度高出數十倍、成本風險更爲驚人的核子潛艇,是否又真的能及時滿足澳洲面對「中國威脅」的迫切需求?
根據AUKUS目前的初步規畫,澳洲預計將在英美兩國的全力支持下,取得「至少8艘核動力攻擊潛艇」,可能的設計草稿是美國的維吉尼亞級、或是英國的機敏級。圖爲英國機敏級核潛艇。 圖/英國國防部
在澳洲政壇的反對派意見裡,聲量最大、態度也最爲強悍的批評者,即是工黨籍的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陸克文針對莫里森的核潛爭議,不僅直接投書法國大報《世界報》回轟自家人對法國的不尊重與錯誤決定,更提出各方譴責質疑莫里森的決策,「是各種層面上的外行。」
雖然在澳洲與印太政壇中,曾經在臺灣國立師範大學留學學華語的陸克文,其實是出了名的「親中派」。過往對於中澳貿易戰、圍堵中國...等等問題,與北京政壇關係良好的陸克文,也多抱持反面態度。不過在本回的潛艦議題裡,陸克文所提出的反對主張,則多沒有提到中國與攻勢戰略的問題,打擊重點反而鎖定在「對法盟誼」與「戰力真空」。
陸克文認爲,先不論澳洲對於核潛戰力有沒有迫切性的需求,在外交倫理與商業規則中,澳洲政府至少應該「有效地事前與法國政府溝通協商」,因爲法國海軍集團也同樣具備核子潛艇的製造與設計能力。就算澳洲的戰略需求有所變更,禮貌性的事前知會與討論,也比莫里森的粗暴中離來得更爲恰當,畢竟買賣不成仁義在,澳洲也沒有必要無端與法國結怨吧?
除此之外,陸克文等質疑派意見也認爲:AUKUS承諾的核潛開發支援,還需要18個月的前期評估——但在現在開始的18個月裡,澳洲政府完全不知道新世代核潛開發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多少預算成本?如果法國海軍集團2032年~2050年的交貨時間已經拖到「不可接受」,那前景完全不明而風險加倍的核潛計劃,於「現實中」究竟是讓澳洲海軍強勢升級?還是直接挖出一個20年以上的水下戰力黑洞,讓澳洲更難以面對並回應中國的軍事壓力。
雖然部分軍事意見主張,澳洲或許可以從美國海軍「預先租借」現役核子潛艇來應急。但考慮到美軍洛杉磯級潛鑑的生產與換裝進度,距離完成目標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就現實來看似乎也不太容易釋出足夠數量與規格的潛艇供澳租借。
雖然部分軍事意見主張,澳洲或許可以從美國海軍「預先租借」現役核子潛艇來應急。但考慮到美軍洛杉磯級潛鑑(圖)的生產與換裝進度,距離完成目標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圖/美聯社
▌法蘭西之怒:法國的暴怒火大,有理嗎?
陸克文的質疑,其實也是法國方面不可理解的怒氣來源。根據法國政府的說法,澳洲從頭到尾都沒有「正面」向法國提出對於潛艇計劃的策略疑慮。就法國的立場來看,無論是預算膨脹,還是時間拖延,澳洲都沒有對法方的進度報告提過任何「具體不滿」。
誰知這種沉默的背後,等待巴黎的竟是外交的背叛——因爲莫里森政府一直等到AUKUS締約記者會開幕的幾小時前,才於9月15日清早向法國總統馬克宏、法國外長與法國國防部長「同步連環Call」——此時法國政府才終於確定澳洲的毀約打算,極度不滿的馬克宏才因此拒接莫里森的最後通知電話。
法國政府與海軍集團皆主張:澳洲下一代潛艦之所以遭遇預算與時間的問題,根本的問題其實是「澳洲自己」——因爲澳洲政府堅持要「潛艇國造」並採用全新的柴電潛艇設計,因此光是改設計圖與前制轉移、投資在澳洲本地的承包商與工程師,法國海軍集團就花了非常大的力氣。
但澳洲突然轉向核子潛艇,卻頗有可能縮減或直接放棄國造門檻?此時棄單又回頭責怪是法方膨脹預算與拖延,這也讓巴黎當局極爲火大不滿。
與此同時,2021年初法國政府與海軍集團也曾迴應莫里森稽察報告的「戰力空缺問題」——根據法國軍方對《世界報》的說法,法方當時就有「主動」向莫里森提出「直上核子潛艦」的修改方案,這一方面能直接沿用法國新世代核子潛艦的動力設計,在研發成本與時間的問題上,也能無縫地滿足澳洲的攻勢戰略需求。
但對法國提出的核動力加選方案,莫里森完全「已讀不回」。接着就是幾個月後,法國政府在9月15日收到的「棄單通知」。鑑此,法方認爲澳洲的潛艇策略考慮的根本不是有效戰力,而是附和美國的軍事同盟升級——正也因此,法國才更是無法接受被三國聯盟「刻意排除在外」的排擠事件。
根據法國政府的說法,澳洲從頭到尾都沒有「正面」向法國提出對於潛艇計劃的策略疑慮。圖爲馬克宏(左)與莫里森。 圖/美聯社
《世界報》認爲,法國的憤怒原因,主要來自於「故意被AUKUS排除」的邊緣化結局,因爲過去20年來,法國政府其實花了不少心血與人脈,試圖在印太地區拉攏「一級戰略伙伴」。在法國的認知裡,澳洲與法國的聯盟並不和AUKUS互斥,爲何有必要用這種粗暴的方式把法國打成「印太局外人」?甚至一聲不吭的把法國過去20年來所爭取到最大戰略軍售訂單打成廢紙?極度無情而難堪的政治決定,也逼使法國不得不憤怒迴應。
除了外交上的嚴重羞辱之外,法國軍火工業的損失也被澳洲狠狠地砍上了一刀——法國海軍集團表示:澳洲下一代潛艇的12艘訂單預算高達560億歐元、堪稱法國的「世紀軍售」,雖然至今實質動用的預算只有80億(其中大部分還是付給美國軍火龍頭洛克希德馬丁,用於設計潛艇戰鬥系統的費用),但這已佔法國海軍集團目前年營收的10%左右,且在法國本土與澳洲也各自有5、600位專門負責澳洲潛艦計劃的專案人員,在坎培拉確定棄單之後,海軍集團目前也將啓動人事重整與結束聘僱的規畫。
雖然海軍集團的財政,暫時不會因爲澳洲的砍單而出現經營危機,畢竟法國海軍集團的最大股東就是法國政府,絕大多數的軍事訂單也都是法國海軍的內需。但一夜之間失掉了未來數十年的重要市場,卻也嚴重重創了法國的外銷軍火工業,特別是這幾年海事軍售的市場競爭激烈、財源變小,種種壓力也讓盛怒中的法國政府滿地推銷,在澳洲棄單10天內積極地向印度、南韓海軍示好交涉,暗示「法國現在也願意對輸出核子潛艇了」。
法國海軍集團的跳樓拍賣,雖然引發了印太軍火市場的挑眉關注,但有沒有人願意跳坑接手也是巨大難題——以一向軍購不手軟的印度爲例,雖然新德里對法國先進的核子潛艇很有興趣,也同樣顧忌中國的水下戰力崛起,但過往印度與法國軍火商交手的政治爭議過於巨大,考慮到「被陰出事」的殷鑑不遠,印度恐怕也會對法國的促銷感到疑慮。
在澳洲棄單10天內,法國也積極地向印度、南韓海軍示好交涉,暗示「法國現在也願意對輸出核子潛艇了」。圖爲英國機敏級核潛艇。 圖/英國國防部
這裡說的印法軍售風暴,指的是印度空軍「飆風戰機軍購案」。在2012年印度空軍招標的中程多用途戰鬥機計劃中,法國達梭集團的飆風戰機(Rafale)成功拿下了126架的採購訂單,但法方卻因爲無法滿足印度要求的「國造生產合作授權」而讓採購卡關多年,一直到現任總理莫迪上臺後,印法雙方纔閃電敲定36架飆風戰機的採購案——所有戰機都由法國本土生產,但達梭集團必須把「全案獲利的50%」回饋投資印度本土的航太工業。
2015年的飆風戰機案,一開始被莫迪政府宣傳爲「絕妙的談判典範」。但隨着時間過去,印度在野黨卻發現事情不太對勁,因爲莫迪與法國軍購合約的約定戰機單價,竟然是前朝126架採購談判的「3倍以上」。換句話說,莫迪用同樣的總價只買到了三分之一的戰機數量,怎麼看都是嚴重虧本的災難談判。
同時,印度與法國司法單位也發現,達梭集團依約投資的印度航太企業,許多都是莫迪本人的裙帶金主,甚至出現臨時成立、根本沒有實務經驗的疑似人頭公司。因此全案也延燒成衝擊兩國的貪腐回饋風暴,直到今天都還是莫迪執政無法交代的重大政治污點。
事實上,法國近年的軍售問題,往往與預算爭議有關。例如今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宏宣佈要軍售埃及30架飆風戰機一事,對外雖然高調宣傳是法國軍火工業的重要市場進展。但實際上埃及80%的軍購費用,都來自於法國政府主動贊助並出面當保人的「法國銀行低息貸款」。
正也因此,本回的澳洲軍售失敗,累積種種也才讓法國政府與法國軍火工業格外難堪。
法國預計的種種報復,在9月22日的「拜登來電」後,都暫時煙消雲散。 圖/美聯社
與此同時,憤怒召回駐澳大使的法國政府,也激烈地透過媒體放話,除了嗆聲要全力發動求償官司向澳洲政府追討棄單損失,法國更暗示不排除對澳洲發動經濟報復,甚至藉由否決歐盟-澳洲FTA,來回砍莫里森政府的背叛;而馬克宏政府也緊急連絡歐盟各國,除了要求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歐洲國防主權、甚至歐盟建軍的「集體戰略」問題,更喊話要在北約內部給美國難看。
不過以上種種報復,在9月22日的「拜登來電」後,都暫時煙消雲散——法國政府的暫時不談報復與背叛。但潛艇事件的損失要怎樣善後?馬克宏與拜登卻也都避重就輕地毫無表示。
拜登電話過後,惱怒的法國在野黨大多認爲:澳洲潛艇棄單事件,或可能只是「馬克宏的自導自演」,因爲法國政府不可能對澳洲的動態「毫無所悉」。更可能的解釋,是法國其實知道AUKUS的動態但「假裝不知道」,否認所有的間接溝通好塑造「受害者的憤怒大義」。
這也可能是整起潛艇風波中,法國總統馬克宏只讓各部會部長出來放砲,自始至終沒有「親自出馬發言」的原因——因爲真正的目的是要藉由澳洲事件借力使力,趁着德國正要大選接班梅克爾的真空機會,施壓歐盟各國配合法國所主導的「歐盟國防戰略」?
類似的邏輯也能解釋法國此前不斷放話要貿易制裁美國,甚至抵制澳歐FTA的動機(澳洲出口的農產,對於作爲歐盟農業大國的法國有着較大沖擊)——事實上,面對法國的憤怒與不斷揚言報復,歐盟成員之間、特別是北歐與俄羅斯前線的波羅的海國家,表面雖然同情但私下卻毫無共感,這一方面法國軍售與歐盟安全策略之間,其實仍存在着一定距離,相較於法國軍火工業的虧損,其他國家並不願意爲了法國而與作爲安全保障與重要市場的美國,進一步摩擦翻臉。
拜登電話過後,惱怒的法國在野黨大多認爲:澳洲潛艇棄單事件,或可能只是「馬克宏的自導自演」,因爲法國政府不可能對澳洲的動態「毫無所悉」。 圖/美聯社